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00字。  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之观点态度题
【学习目标】
  一、把握现代文阅读Ⅰ观点态度题——紧抓推断失误“3类型”的题型。
  二、迁移训练,提高学生完成现代文阅读Ⅰ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新高考全国卷对观点态度的概括分析题往往涉及逻辑推理,这类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往往由于概括能力或逻辑推理能力不足而出现失误。失分的主要原因有:无法判定结论无中生有、厘不清句间关系、不明选项推论说法绝对。解答此类题要善于捕捉选项中表条件、因果、假设关系的敏感词,依据文本揣摩句间关系,最终确定选项是否有误。
  【自主学习】
  一 无法判定结论无中生有
  命题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人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明确选项的推断类型,抓住文本暗示,吃透原文观点,规范思维方向,锁定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选项的正误。(3分)
  [选项]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T2-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
  [原文]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思维解构]
  请补充下列横线处的空缺部分。
  (1)“原文”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强调“诗只宜叙述动作”,第二句指出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第三句用具体事例来分析“动作不宜于画”。
  (2)整段话主要阐释了诗与画的不同特点,即诗歌可以叙述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的动作,而画却不能。
  纠正偏差 过程展示
  找出选项中的敏感点 选项中的“由于”“即使”“也不如”都是关键信息,需要标注出来。
  读文本圈定对应信息 原文对应信息:“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对应;“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对应“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比对分析得出答案 选项结论无中生有。原文阐述诗歌与绘画适用的对象不同,强调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更容易,并不能由此推理出用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
  [满分答案]  _________
  [答案] ×
  【合作学习】
  二 理不清句间关系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有时还会出现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的情况。解答这类题,先要弄清句间关系,再据文推断。
  阅读下面的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选项的正误。(3分)
  [选项]  (2021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试卷,T2-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
[原文] 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思维解构]
  请补充下列横线处的空缺部分。
  (1)“原文”是一个复杂的句群,运用“即便……即便……然而……只能……”的形式将其组接起来,厘清作者思路,是分析该段文字的关键。
  (2)整段话强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只能让机器人迷糊”一语道破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些人类智能所做的事,人工智能永远也不可能做到。
  纠正偏差 过程展示
  找出选项中的敏感点 选项中的“如果”“就”是敏感点,审读选项时应将其标出。
  读文本圈定对应信息 原文对应信息:“即便……即便……然而……只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