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0350字。
2021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很多游戏中出现满满“中国味”的道具、皮肤、界面风格,京剧、吕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虞兮叹》《知否知否》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以及出现在古装电视剧中的字画、家具、乐器、服饰、礼仪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年轻人。
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均衡细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细致贴心的情韵,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可以打造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可以借此弘扬传统神话故事体现的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了“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心理的作祟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的把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得充满狗血与玛丽苏剧情,有的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有的卖着“乾隆年间”的瓷器印的却不是繁体字……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既有翩若惊鸿、衣袂飘飘,也有百舸争流、气势磅礴。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让优秀文化可触摸,让唐风宋韵浩荡汇聚,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值得嘉许的是,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品味国风,还能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助新兴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不仅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因穿睡裤“提剑丢垃圾”视频爆红网络,后来在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破阵乐》中饰花木兰一角,顺利打入主流文化传播。这些例子鲜活地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摘编自《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风国潮屡屡破圈,传统文化以各种新面目重现于世,传统文化得以“破壁”。
B. “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探索传统文化,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C. 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有利于国风古韵重焕新生并蔚然流行。
D. 不少国风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满足了国人需求,有利于提升文化认同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引出论点,再围绕论点进行论证分析,由现象到本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 文章第六段将急功近利的“伪国风”与有内功的真国风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很有力度。
C. 文章列举大量事例,目的是论证“国风‘出圈’是因为其拥有传统文化的内核”的观点。
D. 文章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展开对国风“出圈”的思考和探求,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风国潮的核心内涵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与发扬国风文化要摒弃华丽的外在包装。
B. 我们须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修好文化的内功,方能让国风元素处处可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C. 国风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这和传统文化内核之美、新技术深度参与、文化“破壁”贴近现实等有关。
D. 彭静璇在法国街头弹古筝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见传统文化拥有走向世界的魅力。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错误。第二段只是说“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并没有说“Z世代”的年轻人成为主力军。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