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9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中,后人归纳出了“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其中“赋”比较单纯和清楚,后人的讨论大都集中在“比兴”上,这也因为“比兴”都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用,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
“比兴”之于诗(艺术)的重要性正在于它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必须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随着理性意识的萌生和发展,“兴”所蕴含的原始精神逐渐褪去,原有的物我同一的认知作用被不断剥离,进而演变为一种具备审美认知和艺术手法双重特质的美学概念,最终形成了以情景交融为基础的意境理论。但它丰富的审美效果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兴”所隐含的原始比类思维在古典文学中不断浮现。它往往通过创作者对物的主观认知,构成一种类与类之间的不确定关系,从而引发极富暧昧性的审美领悟。这对研究“赋比兴”理论在电影中的运用具有启发意义。在进入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语境后,我们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兴”所体现的独特美学逻辑。
首先,在电影的整体结构中,以“兴”为主导的影像片段构成了独立的语义结构,它可以是一个镜头,也可以是一系列镜头构成的影像段落,并和叙事主体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性,不构成叙事的“因”和“果”,但往往又不完全与电影的叙事空间保持割裂。例如,《林家铺子》开头的空镜头片段尽管与叙事并无紧密关联,但在空间上仍与电影保持了一致性。
其次,在局部范畴上,“兴”作为一种影像思维并不等同于修辞手法,并不试图通过与前后影像片段的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创作者常常出于对物象的主观认知将其进行并置,我们难以从艺术审美、认知经验等层面将这一比类结构带来的关联意义确定化,但这并非意味“兴”不具备意义的生产能力。只有当比类结构引发出朦胧宽泛的多义性暗示时,“兴”的意味才会逐渐凸显。它虽意有所指,但并不提供答案。例如,电影《孩子王》以不同时间而位置完全相同的空镜头组合作为影片开头“起兴”,奠定了玄妙的基调。许多人曾对该片段做出种种象征性的解读,这本身便反映出该段落在表意上所具备的复杂性和暧昧性。
最后,具有“兴”意味的影像往往体现在外部物象与人事的并置结构中。在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东方电影中,自然物象与人事时常进行并置构成比类关系,从而引发观众产生“物我同一”审美体验,其中包含着东方思维模式下对世界秩序以及天人关系的直觉领悟。《刺客聂隐娘》开头,聂隐娘刺杀官僚后,随即插入了一个风吹树叶的镜头;在嘉诚公主独自抚琴的场景中,紧接着插入了两朵白牡丹在风中微微摇曳的空镜头。这一结构颇类似于朱熹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但在侯孝贤电影中,“所咏之词”往往是缺席的,它仅通过自然物象这一“他物”的在场引发暗示,其中蕴含了创作者对自然物象与人事关系之间的主观认知和直觉把握。观众在这种模糊、松散的结构中,常常获得含蓄悠长的感知体验。
(摘编自王海洲,虞健《“兴”之所致:电影“赋比兴”的新思辩》)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人的讨论大都集中在“比兴”上,是因为“比兴”相对复杂且关乎表现情感的艺术。
B.文学作品中的比兴抒情,就是通过外物、景象使情感客观化,从而获得一个客观形象。
C.作者引用王夫之以及严羽的话是为了说明比兴手法形象含蓄并且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D.正言直述往往会言尽则意尽,比兴却可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后者要胜于前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情景交融为基础的意境理论就是从原始的比兴思维发展而来的。
B.影视思维的“兴”更看重的是比类中的不确定性而非明确对应性。
C.兴的影像片段与叙事主体之间采用蒙太奇式拼接,前后是分离的。
D.只有在并置的物象与人事之间产生多义性暗示时,兴才更有意味。
3.下列选项中不含有“比兴”思维的一项是( )(3分)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B.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C.《小城之春》中,当玉纹趁夜来到志忱的房间时,插入了一个兰花的空镜头。
D.《大地之歌》里,阿普的妹妹因病去世,随后出现一个莲花沉入水面的镜头。
4.两则材料都讲比兴,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观点也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中的三个观点有层进的意味,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电站
阿来
在机村孩子们眼中,地质队的这些家伙真是神气。
他们自己带着一队骡子,驮着帆布帐篷、可以折叠的床、桌子和椅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尺子与镜子。他们出现了,看见机村这么大一个村庄,但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他们赶着驮着各种稀奇东西的骡子队直接就从村子中央穿过去了,对这么大个村庄视而不见,完全是一种见过大世面的样子。他们一直往河的上游走,一直到转过山弯,把营地扎在比磨坊更远的林边草地上。
他们伐倒粗壮的杉树,用粗壮的树干搭起一个结实的平台,在上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