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90字。
大联考语言运用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子书、纸质书的缠斗、争吵已经很多年了,按下不表。纸质书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看到手写的有温度的眉批,就像跋涉______得到一只漂流瓶。而在手机上用破碎的时间读书的奇特的感受是,无论你于何处、何时从哪一页开始读,都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读,而是一支部队在读,有千军万马跟着你——一本书,有海量的眉批、评论,那是纸质书的留白处容不下的。读到某处细节,你______,手指划开批注,发现无数的脚印、声音在这里停留。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阅读方式,没有______。我在想,若干年后,电子书长什么样?我们会拥有更高科技的、可以保护视力的,看起来似纸非纸的“纸张”吗?我们可以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戴着特质眼镜,“葛优躺”就能博览全书吗?……可无论图书怎样智能化,读书做学问都是一个需要能够______的精神之旅。奔腾的5G、6G、7G,都不如读书人一颗奔腾的大脑。与其说,读书行为这种方式变了,只能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千山万水 心有戚戚焉 孰高孰低 坐冷板凳
B.汪洋大海 心有千千结 孰是孰非 坐冷板凳
C.汪洋大海 心有戚戚焉 孰是孰非 坐思行忆
D.千山万水 心有千千结 孰高孰低 坐思行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要么说,读书行为这种方式变了,要么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B.可以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可以说,读书这件事就没有根本变。
C.与其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不如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D.不仅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而且说,读书这件事就没有根本变。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①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②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 ③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