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480字。

  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
  语文
  2022.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明末清初,我国学者金圣叹就已意识到人物刻画对于小说创作的重要性,曾盛赞《水浒传》之所以叫人百读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在18世纪的德国,黑格尔也较早提出了关于人物创造的系统理论。黑格尔认为,性格乃“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强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是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随着小说这一叙事文体的兴盛发展,人物塑造问题进一步受到了重视,并形成了关于如何写好人物形象的一个专有术语——典型人物。1839年,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在《同时代人》一文中明确提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1843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也讲过“典型人物”在他的创作中的重要性:“法国社会将要作为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正是基于对巴尔扎克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人物创造方面成就的总结,1888年,恩格斯在《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此后,典型人物一直是文艺理论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
  何谓“典型人物”?在已有的理论中,人们的看法虽不尽一致,但结合中外文学史上一些公认的典型形象,以及许多学者、作家的探讨,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与典型人物创造应有的追求。
  第一,鲜活生动性。即作家在描写人物时既要写出其主导性格特征,又要使之成为多方面性格特征的统一体。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除了作为主导性格特征的“叛逆”之外,还才思敏捷、聪慧机敏、情感细腻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除了贪婪冷酷的主导性格特征之外,又有善于经营、热爱子女、不甘示弱、复仇心重等性格特征。这类既个性突出又有多方面性格特征的人物,会给予读者复杂的体味与感受,往往很难予以是非好坏之类的单一评价;这样的人物,因立体化与血肉感,也会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第二,概括性。即作为典型人物,虽是个别的,但又应体现一定范围的人的共性,要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要写出这样的“典型人物”,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如同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在观念上清楚“典型是类的样本”,因而在创造“典型人物”时,就要设法让其“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就具体人物形象来看,作为某一“类的样本”,所“代表”的类范围越大,自然就会越具典型性。如鲁迅笔下的阿Q,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典型人物”,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作为阿Q性格主导特征的“精神胜利法”,是具有极为普泛的“代表”性与鲜明突出的“类样本”特征的。
  第三,深刻性。即作家要创造出典型人物,不仅要做到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还要写出其灵魂的深度,使其含有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厚重意蕴。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身上,承载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壮信息:随着社会的变革,以骑士精神为代表的传统人格风范,虽已显得可笑,但唐•吉诃德对正义与理想的殉道式坚守,又不无可贵可敬之处,且可启迪人们去重构人类的理想社会;巴尔扎克通过高老头形象的塑造,痛切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格局中金钱侵蚀人性的罪恶,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因此陷入的可怕的畸形与病态,至今看来,仍极具警示现实、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这样的人物形象,缘其意蕴的深刻性而成为卓越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作品,因其创造了卓越的“典型人物”而成为文学史上不易逾越的高峰之作。
  (摘编自杨守森《论典型人物与文学高度》)
  材料二: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鲁迅、茅盾、曹禺、老舍、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就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需求,表现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书写中国人民的心灵历程。50年代至60年代的红色经典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等是如此,70年代末至90年代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的作品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也是如北。而在近20年来,当中国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经历着更加深刻巨大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时,我们的文学作品却很少见到能给人们带来强烈心灵撞击和精神感召力的作品,也鲜见能够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缺憾。没有典型人物的塑造,我们的文学创作就摆脱不了有“高原”无“高峰”的状态,也无法回应时代和大众的审美要求,与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所以,典型人物的塑造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的重要选择。典型人物的塑造,不仅要求作家有反映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的愿望,还要求作家有深刻的思想,有对当代社会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有直面现实人生的勇气,有洞察现实、触摸社会发展深层脉搏的能力。典型人物的塑造,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把握,对复杂的生活矛盾和人物关系的深刻揭示,对富有时代气息、历史高度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刻诠释。作家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回避时代的矛盾与真相,必须以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勇气去反映它,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痛点,感受到中国社会、中国民众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真实的生存状态。这是我们今天的文学呼唤现实主义,要求塑造典型人物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毛宣国《塑造典型人物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圣叹和黑格尔都认识到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其相关论述产生较早,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价值。
  B. 典型人物在巴尔扎克的创作中非常重要,他作为法国社会的“书记”,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记录法国风俗史。
  C. 典型人物具有鲜活生动性,其主导性格特征与其他性格特征对立又统一,能够给予读者复杂的体味和感受。
  D. 典型人物承载着时代精神,塑造典型人物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传统,也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和典型人物的理论就难以形成。
  B. 典型人物身上作为某一“类 样本”的共性越突出,就越具典型性,其艺术创作成就也就越高。
  C. 只有塑造含有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厚重意蕴的典型人物,才能创作出不朽的名著。
  D. 近20年来,我国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说明我国当代作家不如前人。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B. 一篇作品可以以叙事为中心,或者以创造意境、情趣为追求。
  C. 我们要除去现象中偶然的东西,把社会的必然特征熔铸在人物里面。
  D. 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用艺术的手法追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梦想,谈到剧中“陈独秀”这一人物的塑造时,他指出:“充分展现了他的历史贡献和性格特点,对他的一些缺陷,如家长制作风、生活随便等也作了明显的揭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5题答案】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对立又统一”错误,原文说的是“作家在描写人物时既要写出其主导性格特征,又要使之成为多方面性格特征的统一体”“既个性突出又有多方面性格特征的人物”可见,“其主导性格特征与其他性格特征”并不一定对立,主要是拥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蜀道上的梦想
  李春雷
  ①西安到成都,乘高铁,最强烈的感觉:闪。
  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狭窄通道里,列车疾速而驰。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抵达广元。车过广元,再无险阻。一马平川,直望成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奇险著称的交通线路——蜀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