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30字。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文采与书艺双绝的《兰亭集序》。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公元353年暮春时节,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洛阳牡丹花正开,郑州的月季花会也即将开始,我们今天相会在这里,而当年的王羲之则邀请了41位亲戚朋友,其中包括当时的书法家和诗人,在绍兴西南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这是一次文人雅士的集会,他们列坐在溪水两旁,把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依次饮酒作诗。这种活动有个名字,叫什么?
生:叫做“曲水流觞”。
师:对,叫做“曲水流觞”,也称“流觞曲水”。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大家兴致勃勃,喝了不少酒,写了不少诗。他们当时写的这些诗,被编成一个集子,就是《兰亭集》。王羲之带着醉意,乘兴挥毫,为这本诗集作序,写成《兰亭集序》。被历代书家推为“行书第一”。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它的光彩长期被它书法艺术的盛名所遮掩。
(课件放大局部)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因为笔墨是一个人才情与性格的自然流露。看,其点画挺拔有力,刚柔并济。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这篇文章有二十多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重复,显示出王羲之智慧之丰富。
(学生惊叹,纷纷在屏幕上寻找 “之”字。)
这幅书法潇洒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只能从摹本中领会其神采了。
(学生叹息。)
奇怪的是,几天之后,王羲之重新书写本序,却总也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因为事过境迁,环境和气氛都变了,他缺少了当时的那种激情。
师:对,就是缺少了那一份“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的意蕴去探求了。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并认真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老师范读课文。)
师:这里洋溢着什么样的情?从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心境的语句。
生:有“信可乐也”。
师:很好,这里有一个“乐”字。(板书:乐)请继续找。
生:“岂不痛哉”。
师:对,这是“痛”。(板书:痛)还有吗?请继续。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师:很准确!这是一个“悲”字。(板书:悲)
作者乐而生痛,终了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那么,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首先,因何而乐?请这位女同学给我们读一读写“乐”的段落,看作者是如何写“乐”的。
(学生读课文前两个段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