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29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近年来,高考论述类文本选取“中外论述类文本”,采用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类型,或说明道理,或分析事实,或辩驳旧说,或介绍新见,题材多元化、学术科普化、层次清晰化,综合性地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分析、筛选、整合、推断等多种能力。面对此类文本,备考时可注重以下三方面:析结构,细比对,明推断。
一、(2022•湖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可谓一场“细节之处见真章”的传统文化盛宴。国宝大熊猫和传统红灯笼,被艺术加工成招人喜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篆刻和汉字巧妙融合进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造型中,灵动飘逸的冬奥会徽应运而生;长信宫灯、同心圆玉璧、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植入火种灯、奥运奖牌、火种台的设计中。奥运场馆更是创造性地将传统吉祥物“如意”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融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中。水墨山水画描绘出的奥运“国风”战袍,一笔一画勾勒出中国式审美与志趣。通过大量的细节、精彩的瞬间,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文化新的重要窗口。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不管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的日益繁荣,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相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到此次冬奥会讲述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期待和展望,从“我”到“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在这种真实、立体和全面的展示中不断深刻、不断具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界需要自信的中国,文化自信的中国也将推动世界更加多元包容发展。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随着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临近,浓厚的节日气氛已扑面而来。8月21日上午,作为“七夕节”的重头戏——2020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广州天河珠村明德堂举行了开幕仪式。
乞巧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广州乞巧文化节从2005年举办至今,已在全国享有盛誉,不仅成为广州市民过“七夕节”的必选项,更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和海外华侨。除了“七夕节”之外,春节有迎春花市、端午节有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元宵节有广府庙会……广州把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深入人心。
我们常说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隐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既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活力四射,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依托。
传统节日大多与时令相关,也有独特的文化载体,比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至今,“七夕节”自然会成为情侣们的纪念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至每逢重阳登高日,白云山都不得不交通管制。人们喜欢李子柒,正是因为在写春联、吃粽子这样的仪式背后有着最美好的情感寄托。
曾经有段时间洋节盛行,传统节日式微,是因为商业文化的大举入侵,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今年的乞巧文化节,不仅有生活美学市集,有集科技、潮流、环保于一体的现代光影艺术展示出的民俗文化,还有“王者荣耀”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打造的“荣耀中国节”。通过这些别开生面的表达,人们才能近距离感知传统文化之美,传统节日才能越来越吸粉。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既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支持,也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形成合力。在文创市场化的带动下,历经五百年沧桑的故宫成为“网红”,也让传统文化加速传播。同样,“节日经济”也可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推手。政府可以引导企业生产、制造、销售文化衍生品,举办各类节日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更贴近生活,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传统节日。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之上。
B.无论是冬奥吉祥物,还是奥运场馆,抑或是会徽,它们的设计均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C.北京冬奥会作为世界感知中华文化重要窗口的重要意义,甚至已超出体育竞技意义本身。
D.广州乞巧文化节之所以越发深入人心,与节日中所隐含的文化密码和独特情感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北京冬奥会会徽的相关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鉴“BEIJING2022”汲取中国书法与剪纸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B.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浪漫的西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C.会徽上部“叁”寓意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圆体育强国梦,推动世界冰雪运动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
D.会徽中舞动的线条,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
A.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带动全民“考古热”,跨界展演让文物活起来,数字科技助力沉浸式观展体验……文博领域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以现代化的手段传播传统文化。
B.在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很多职场人忙完一周工作后,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他们充分理解到中国人口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C.放眼当下,00后、90后是最关注国风文化的人群,他们身着汉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