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91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南省五市2022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致自春秋时期开始,“重民轻天”的思潮兴起,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天道观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因为否定了“天神”的意志和力量,势必逻辑地得出必须重人事、重现实政治的结论。这一方面推动着有关治国治民理论建设的开展,促使政治思想变得系统和成熟,另一方面也要求着统治者在国家机器设置上做出必要的、适宜的调整。这就是夏商西周以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则逐渐动摇、宗教事务官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迅速下降的深刻背景之一。
在职官制度上,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更是神权政治衰微的典型象征。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平民与奴隶的不满反抗,名义上的天下“大宗”——天子——地位的衰落,人们观念的变化,司政、司军、司民职官地位的迅速上升,使得神权遭到多方面的挑战,也使得那些凭依天命神意光环从事政治活动的神职官吏们,无可避免地坠入厄境。
然而,先秦的政治文明进程却有自己的独特道路,早在殷商时期,王权就高度集中。而西周时的王权专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性质上看,与商代比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政治观念上,西周统治者明确承认“天命”,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尊重“天命”,祈求上天的保佑。周人讲“德”,但不是以“德”去否定“天”,而是“以德配天”。所以《庄子•天下》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在西周时期,神权统治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但是在春秋时期,“重民轻神”“天人相分”成了一股强劲的社会新思潮。早在西周末年,就有不少诗人怨天疑天,而这股思潮的兴起,为当时不少思想家重民轻天、重民疑神思想的勃兴奠定了基础。他们重新定位了“民”与“神”'两者的位置关系,认为在民神关系中,“民”是主,“神”是次;“民”为本,“神”为末。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首先要重民,而不可据神意行动。这些观点的提出,基本否定了“天”“神”的主宰地位。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天人相分”的观念,更是普遍流行,深入人心。
这股新思潮的风靡,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当然有积极的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打破了“天”与“神”的羁绊,进入了以“人”为本位和主体的理性阶段,是思想观念上根本性的解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二重性,我们对其消极性也需要有足够的认识——这股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天人之间的客观联系性与统一性。反映在现实政治实践生活领域,则是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权力加以某种程度上的制衡与约束。曾经在政治治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巫史系统,到了帝国时代,已被“倡优畜之①”了。而西汉时一代大儒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其初衷是为了回归古老的传统,回归巫史与政事双重制衡的方式,通过对“天人合一”的论证与阐释,以“天”的名义,约束与制衡君主的权力,即以神权限制君权,对汉武帝时代的酷吏政治、多欲政治进行迂回性的批评。
【注】①倡优畜之:像对待倡优一样来拉拢他们。
(摘编自黄朴民《从神职与政事的分合看先秦史演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另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否定“天神”的意志和力量,重视人事和现实政治的“重民轻天”思想大致在春秋时期兴起。
B. 随着“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动摇。
C. 西周末年,诗人重新定位“民”与“神”的位置关系,为提出重民轻天思想奠定了基础。
D. 重民轻天新思潮的风靡有重要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让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从两个方面诠释了“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对春秋时期政治系统演变的影响。
B. 文章引用《庄子•天下》中的话是为论证周人对“天”和“德”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德配天”。
C. 文章第四段在论证“民主神次”观点时,先梳理其发展,后诠释其政治表现,最后确定民神关系。
D. 文章在阐释“重民轻天”这股新思潮的意义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展开,使表述更加全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等情况,使得神权政治不断衰微。
B. “以德配天”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神权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C. “重民轻天”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阻断了“天”“人”的联系,强调以人为本。
D. 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是希望以“天”的名义制衡君主权力,回归古老的传统。
河南省安阳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是先民的神圣叙事,具有重要的功能与意义,正如英国神话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论述的那样,神话是为了满足深切的信仰需要、道德渴望、社会服从、社会主张甚至实际需要而经由叙事加以再现的原始现实。中华先民创造瘟疫神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解决之道,比如解释瘟疫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途径,寻找抵抗瘟疫与解救生命的诸种办法。这些神话不仅在先民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