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1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它既是处于居中的位置的“媒”——连接着画家、不同时代的观看者、收藏家等诸多行动者,也是能触发转变的“介”——促使与之相关的行动者实现跨时空社会交往,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加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以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为例,来分析中国画的媒介性。
  《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只要对题字者的身份略作考察,便可了解此画作为“媒”的居中功能。
  其一,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倪瓒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江南陷入战乱,他散尽家财,扁舟箬笠,四处流浪。《竹石霜柯图》便创作于这一时期。在画作右上方是他题写的五言诗:“十一月一日,灯下戏写竹石霜柯,并题五言:久客令人厌,为生只自怜。每书空咄咄,聊偃腹便便。野竹寒烟外,霜柯夕照边。五湖风月迥,好在转海船。云林子。”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窠木竹石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自己漂泊心境的写照。我们可以将此画看作倪瓒抒发自我情感的媒介,它居于现实中流浪之我与理想中孤傲之我的中间。
  其二,这幅画居于画家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画作的上方有倪瓒的好友钱惟善、杨维桢分别题写的七言诗。二人的诗作和书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与倪瓒的画与诗形成互文,更加生动全面地传达出倪瓒的性格和生活状态。
  其三,这幅画还居于画家和他的赞助人之间。此画很可能是为曹知白绘制的,杨维桢在题跋中称“老铁在素轩醉笔”,素轩就是曹知白家的书斋。曹氏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也是松江地区的一位巨富。倪瓒可能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作为曹氏为自己提供食宿庇护的回报。
  最后,这幅画还居于历代的鉴藏家之间。清初的几位文人王时敏、笪重光、高士奇都在画上留下了题跋,谈论欣赏此画的心得。后来,另一位身份特殊的藏家——乾隆皇帝也加入了讨论。他们以诗文题跋的方式讨论《竹石霜柯图》的内容、风格、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第藏轨迹,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不过须注意的是,这个研讨会并非在同时同地举行,而是跨越时空的。
  在分析了《竹石霜柯图》所连接的各种行动者及其关系之后,我们更清楚地发现,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当然是一个文本,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种媒介:文人士大夫运用综合的技术手段(书法、绘画诗文技巧的融合、对毛笔和纸张的熟练使用),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社会交往,产生出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如果说文本路径是将图画视为一件特定时空中静态的物品,媒介路径则将图画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变化中的场域;文本路径的焦点在图画本身,媒介路径的焦点在与图画相关的一切行动者及其关系。
  (摘编自李小愚《合璧: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
  材料二:
  中国绘画在宋代之后逐渐形成了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表现方式,题跋是其主要形态。绘画题跋既指画面上的文字,也指画面以外的文字,是有关画家本人、画内和画外信息的集中呈现。绘画题跋从不同的层面对作品做出诠释,推动了绘画艺术的传播。
  《鹊华秋色图》为我们考察题跋与绘画传播的关系提供了极佳的视角:赵孟頫的自题说明了图中所画是其曾经通守的济南附近的华不注山和鹊山,并且显示其创作目的是为一生从未到过故乡的周密缓解思乡之苦。我们甚至还知道赵孟頫在摆脱了官场困境之后,应当是怀着一种庆幸和解脱的心情来进行创作的;《鹊华秋色图》的他题则透露了更多的信息。元明清三代的题跋尤其是董其昌的五跋和乾隆的九跋,不但深入揭示了赵孟類与周密的师生关系,而且指出了自题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它将赵孟頫与文人画传统的正宗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绘画楷模谱系当中的一员。正是在这些信息的推动下,《鹊华秋色图》才具有了经典的价值,不仅是“文敏一生得意笔”,而且 “百世后可为一代规式”,深受朝野的重视且被“久贮内府”“珍为秘宝”。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西方艺术中,似乎并不存在与中国绘画相当的表现形态。即使中国绘画本身,这种依赖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历史地看,诗书画合一的中国绘画表现形态是一个特定的、阶段性的产物,对于此前、此后以及不在这个系统内的绘画来说,题跋与艺术质量的关系不大。既然如此,这种形态产生的动力及其演变过程就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张恒奎《绘画题跋与艺术传播——以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为例》)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图文结合的中国画连接着与之相关的行动者,并建立、巩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
  B.倪瓒通过《竹石霜柯图》中的“窠木竹石”抒发自我情感,表现内心的不屈与自得。
  C.钱惟善、杨维桢题写的七言诗和倪瓒的诗画形成补充,更全面表现了倪瓒的生活状态。
  D.和西方艺术不同,中国绘画一直以来就依赖题跋,呈现的是诗书画合一的表现形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上画图者的身份稍微作考察研究,就能理解此画作为媒介的居中功能。
  B.《竹石霜柯图》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是一个文本,所以它是能呈现自我、回馈他人的媒介。
  C.宋代之后,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图文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既包括图像的信息,也包括文字的信息。
  D.《鹊华秋色图》的“他题”肯定了“自题”中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画作的经典价值。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画家与受画人的关系并未因给予而结束,相反,画作成为画家和受画人之间友情延续的媒介。
  B.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题跋虽然对绘画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题跋并非一直影响绘画质量。
  C.诗文题跋的加入使得中国画处于未完成时,它的功能、艺术价值都有不断改变、丰富的潜力。
  D.可以在一个平面卷轴上构建一个或多个跨时空的场域,使文人士大夫得以展开传播实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                                     
  5.诗文题跋如何成就了中国画的独特媒介性?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你的认识。(6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戏一折
  阎秀丽
  爹的眼睛随着娘的手在移动,嘴闭得很紧,像一条线。
  有风从半敞开的窗户里飘进来,吹得桌子上的书哗啦啦的响,有细细的灰尘颤颤地飘落。
  娘的胳膊举得很高,却没有把端着的药碗送到爹的嘴边。娘知道,爹不轻易张嘴,但是她知道该如何让爹把药喝下去。
  随着哗啦啦的响声,爹的目光从娘的手上移到书上,眼神痴痴的。
  那是一本剧本,已经泛黄,上面的字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