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430字,答案扫描。

  保密★启用前
  2022年菏泽市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试题
  2022.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文盲”,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退化”。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
  当然,当事情变得更糟时,贾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嬷嬷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开源”,净赚了几百两银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巨大的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春自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木石前盟”。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在“金玉良缘”缔造之前,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金玉良缘”弱得多。因此,在宝钗进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府;同时,贾家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迫切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一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她在荣府中,能够受人重视,完全由她努力,博得上下称许。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而收入不数支出,则为荣府最大的危机。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因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赖大、林之孝等是,而又涉及贾母、贾赦、贾政诸人。大观园自昔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每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园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赖大、林之孝等是,而又涉及贾母、贾赦、贾政诸人。大观园自昔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每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计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姑娘们已有二两银子的月钱,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则头油、脂粉何必另外再有二两银子。何况此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是由买办经手去买,往往买的不是正经货,使不得,所以探春把这一笔开支取消了。二是兴利,把大观园内花卉、树木交给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凡姑娘丫头的头油、胭粉、香纸以及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都由她们包了去,不用向账房领钱”,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
  明代丘浚云:“三害 (冗吏、冗兵、冗费)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其缓急轻重而去之焉。凡所谓冗者,有与无皆可之谓也。事之至于可以有,可以无,吾宁无之而不有焉,则不至害吾财矣。”荣府的奢靡均属于冗费,探春的改革,不过去其冗费而已。
  (摘编自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它的特征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熟人关系”
  B.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建立的联盟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早期保护了子孙后代,但也让这些后人失去进取心,难以应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
  C.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虽然不是嫡出,但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
  D.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开源节流”的改革,一方面承包荒地花木,以此“兴利”;一方面取消头油、脂粉等冗费,减少开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像“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而使社会“退化”那样,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B.宝钗进宫失败成为“金玉良缘”的诱因,贾、薛两家根深蒂固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则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深层原因。
  C.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只要整个荣府的宿弊不除,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的这些改革就无法改变荣府衰退的趋势。
  D.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内的节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呈给贾雨村“护官符”时说,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B.贾赦对贾环说: “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的气象来。
  C.王夫人发现傻大姐捡的香囊,命令王熙凤会同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抄检了大观园,惹起一场风波,最后把司棋、晴雯、四儿及芳官等撵出荣府。
  D.王夫人、凤姐与薛姨妈商谈好宝玉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告诉了宝钗,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但仍愿委屈自己,冒充林黛玉与宝玉举行婚礼。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材料一认为探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如果以此为观点写一篇
  评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血灯
  孙方友
  吴公干是陈州城南小吴庄人,年幼读儒书,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因家道贫寒,为让兄长吴公锦进开封武备学堂就读,自动辍学。十四岁投师学铁匠,学得一手好手艺,同时也养成了一种刚强勇敢的性格。他为人正直,主持正义,不随波逐流,敢于扶弱济贫,反对权贵,在陈州城内颇有威信。有一日,清政府地方官吏向铁匠铺勒索捐税,蛮不讲理,公干看不过,挺身而出,与之相争,几遭不幸。气愤之下,投军当兵,去了省城。
  那时候,已是1906年的春天。大概就是这年春天,吴公干的胞兄吴公锦被选送到日本东京留学,学习法政。同年,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吴公锦从日本留学回国到开封创办“大河书社”,联络同盟会员及开明人士,积蓄革命力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