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610字。

  试卷类型B
  运城市2022年高三5月份考前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以劳易劳到以劳易资的历史发展蕴涵着人类从事劳动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个体的劳动属性,即劳动研究中常说的技能。第二,技能的社会需求。理论上,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社会对某一劳动技能的需求是一定的。换句话说,人尽其力是社会对个体劳动技能需求的函数。
  在不同历史阶段,两个条件对劳动约束的方式有着本质差异。以劳易劳是在有限时空的个体自由劳动,原始零工劳动完全嵌入在对劳动有着充分共识的社会环境中。劳动的尊严从社会共识中来,社会对劳动技能的需求也是对人的劳动需求,技能的社会意义以人的社会意义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以劳易资是在无限时空展开的有限劳动,其中,岗位劳动是个体被选择的、符合岗位技能资质标准的劳动。一方面,劳动和时空的差异性让劳动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劳动尊严被迫从社会共识转向市场供需;另一方面,劳动技能与人分离,岗位需要的是技能,不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尊严在岗位劳动里没有载体。这让我们马上想到著名的霍桑实验,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工厂车间里出现与生产无关的人的非正式群体。从人尽其力当享尊严的逻辑来看,非正式群体可以被视为岗位劳动中人性安放的一种场景性解决方案。
  以劳易资意味着在三百多年的岗位劳动发展中,市场完全放弃了传统社会针对劳动者人性诉求的社会共识,逐步形成了针对岗位技能的市场共识。在这个共识中,把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对劳动岗位的报酬相分离,劳动力市场聚焦于劳动技能而忽视人对尊严的诉求,形成了与尊严无关的报酬体系。
  姓名
  数字技术赋能可以解决零工劳动者对劳动机会的诉求,并且实现机会普惠。理论上,数字零工劳动依然是基于岗位需求的劳动。数字技术对零工劳动的赋能在于为差异化的劳动者提供需求信息汇聚和匹配优化。可是,要实现有效率的匹配,作为匹配主体的数字平台依旧需要把需求信息岗位化。与工厂劳动的岗位化不同,工厂劳动的岗位化是产品生产流程或服务提供流程的岗位化,岗位技能的类型有限;数字零工劳动的岗位化是离散性生产或服务的岗位化,技能覆盖几近完备,接近人的劳动能力的自然系谱。这就是为什么说数字技术给拥有不同技能包括自然技能的劳动者带来了人尽其力的机会普惠,不仅激活了被工厂劳动掩埋的机会,还创造了无数新的机会。
  封
  可是,数字技术赋能却无法满足劳动者对尊严的诉求。初始的原因是,自工厂革命以来,人再也无法回归熟人社会,再也无法通过与熟人的相处而获得熟人社会的认可。生活在陌生人社会成为每个人当下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如何从陌生人处获得人的尊严成为了一个历史难题。数字时代的劳动依然只是获得报酬的手段,岗位劳动如此,零工劳动亦如是,而非获得尊严的途径。
  让劳动者享受尊严不再是劳动形态的难题,而是时代的难题、社会的难题。解决方案不在劳动中,而在社会里。
  (摘编自邱泽奇《数字时代劳动的价值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尽其力的状况可用社会对个体劳动技能需求的函数表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B.在以劳易资阶段,劳动者的尊严因市场聚焦于劳动技能而在岗位劳动里被忽视。
  C.数字时代,不管是岗位劳动还是零工劳动,虽然可以获得报酬却不能获得尊严。
  D.数字技术赋能为零工劳动者提供了需求信息的汇聚和配优化,并且实现机会普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比分析了人类从事劳动的约束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约束方式的本质差异。
  B.文章认为:让劳动者享受尊严应当从社会中寻找解决方案,不能只从劳动形态着手。
  C.文章辩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对零工劳动的赋能作用及满足劳动者尊严诉求的局限性。
  D.文章指出:在以劳易资的阶段,由市场所建构的报酬体系忽视了劳动者的尊严诉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者是否拥有尊严的关键在于社会的技能需求与人的社会意义是否相符。
  B.在工厂车间设置与生产无关的人的非正式群体,可普遍满足劳动者人性诉求。
  C.与以往不的是,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劳动者不能从陌生人处获得尊严。
  D.工厂劳动岗位化与数字零工劳动岗位化在岗位技能类型是否有限方面有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如今,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双减”对家长们教育焦虑的影响如何?日前,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共有511043名家长参与。
  调查显示,在“双减”之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87.0%的受访家长感到焦虑。交互分析发现,孩子成绩处于下游的受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最为焦虑,达到了90.0%。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收入中等偏下的受访家长最为焦虑,达到了90.1%。上海三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觉非常焦虑:“我的焦虑主要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