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题,约16480字。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月考(总第7次)
  语 文 试 题
  考查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 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 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 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 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 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 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 西周末年之前,文学仅具备服务于国家统治的社会功用。
  D. 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错误。依据原文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在西周初年,“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而后在春秋时期,“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综合上述信息,文学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开始发生变化。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