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900字。

  江西省新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古希腊雅典,男孩从7岁开始就要上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也称弦琴学校)。文法学校教儿童文学及简单知识,弦琴学校教儿童弹唱,其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在中国的西周时期,所有教育内容或目标,包括“乐德”“乐语”“乐舞”,全部与音乐有关。“乐德”“乐语”“乐舞”三者合成为当时的“礼”。在这里,音乐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和工具,而且和教育的内容完全融为一体。到了孔子时代,“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并且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孔子提出“乐以教和”的主张,认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或最终阶段。在他提到的学习内容中,不管是像“书”“数”这样抽象的东西,还是像“射”“御”这样技能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艺术的原则,美的原则。
  两千年的美育传统及先贤圣哲的理论告诉我们:美育有助于形成高尚优美的道德情操,可以立德树人。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以各自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到了近现代,人们发现美育不仅有着强大而有力的教化作用,而且还能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
  那么,美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心灵里产生这样美好的变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正是人类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完善自我、改造世界,这种力量是无可估量的。真、善、美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其中美是真和善的极致。正像美学老人朱光潜所说:“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哲学和科学是真的范畴,“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美育之所以能使人形成优美的道德情操就在于:善恶是一种客观的是非标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审美的眼光与能力却是内在的。当人的内心有了一种美丑尺度以后,他就会主动地拿这个尺度去衡量他周围的一切人与事,就能自觉地分辨出文野高下,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美的标准,弃恶从善,渐渐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
  美育之所以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很多人以为应当归功于右脑的开发、肢体的灵活,等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大智大慧依靠的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健全,更主要的是靠一种悟性,一种领悟宇宙人生的能力。美育把审美的眼光和能力交给儿童,正是把悟性交给儿童。
  谁也不能否认,只要欣赏美、思考美、接近美、拥有美,人的想象力就会得到滋养,想象力又会进一步滋养人的良知,人就有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更好。无疑,美育会促使学生感情的成长,增加学生从感情上和思想上控制自我的能力。
  因此,美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审美的眼光和能力交给儿童,从而使他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大写的人。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的精神追求,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
  (摘编自魏义霞《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外许多先贤认为美育有助于形成高尚优美的道德情操,可以立德树人。
  B. 在孔子时代,除“礼”“乐”外,“书”“数”这样技能性的内容也必须服从艺术的、美的原则。
  C. 真、善、美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者之间没有任何隔阂,都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是非标准。
  D. 美育的任务就是增加孩子控制自我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的眼光,使之成为有智慧而大写的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中外美育传统及先贤圣哲的理论角度,阐明了美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这一观点。
  B. 文章首先提出美育的主张,然后阐明美育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原因,最后点明美育的任务。
  C.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审美的眼光对儿童探索世界奥秘,领悟宇宙人生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美育任务的当下意义,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之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与音乐有关的“乐德”“乐语”“乐舞”是当时教育内容或目标,合成为当时的“礼”。
  B. 孔子认为艺术化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从而提出了“乐以教和”的主张。
  C. 启迪智慧、开发智力不仅依靠生理功能的健全,更依靠一种悟性,一种领悟宇宙人生的能力。
  D. 人只要去欣赏美、思考美、接近美、拥有美,就可以滋养想象力,就有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书’‘数’ 这样技能性的内容”错,原文有“不管是像‘书’‘数’这样抽象的东西”,可知“书”“ 数”属于抽象性的内容;
  C.“三者之间没有任何隔阂”错,文中只说“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都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是非标准”错,文中只讲“善恶是一-种客观的是非标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审美的眼光与能力却是内在的”,而不是“真、善、美”都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是非标准”;
  D.“美育的任务就是增加孩子控制自我的能力”错,原文中“增加学生从感情上和思想上控制自我的能力”是美育的作用而不是美育的任务。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