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790字。
德宏州2022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来中国留学的学者也常用汉语写诗,中国古人走出国门,也愿意用诗抒发情感,记录所见所闻。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诗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志意,而唱歌则是为了拉长这些语言,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直到现代,仍被朱自清称为“开山的纲领”。可见,中国古人写诗,唱歌,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所想。
《论语》中曾经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标准。结合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的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不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某人“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亦是审美标准。
《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志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一地的诗歌,体味这里的风俗(《论语》中有“郑声淫,佞人殆”的说法)。人们在一同吟诗的过程中,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待到诗歌广为流传之后,采诗官便可以把这里人们的想法收集起来,报得天子,此为“怨刺上政”。而统治者则通过诗来对百姓进行教化,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正是此意。
可见,这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人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也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而曾经被统治者处以酷刑的司马迁则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表达自己治世思想的文集《典论》中专作《论文》一篇,将诗文提升到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诚然如曹丕所说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两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提出“停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是基于人对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于“天地之心”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文,这是“自然之道”。
至此,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细看不难发现,古人写诗写文,基于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过这种带有音韵,形式美感的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并唤起更多人的共情。
清代赵翼曾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并非唱衰,实则表明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可见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人的传统,这一点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亦有体现。时至今日,国人亦应发挥这种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
(选自袁新雨《中国的写诗传统》,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不仅中国古人走出国门,愿意用诗抒发记录所闻,而且来中国留学的学者也常用汉语写诗。
B. 《论语》中认为,他人通过观看,听取一地的诗歌,可以体味这里的风俗。在诗歌广为流传之后,采诗官便可能报得天子。
C. 屈原的《离骚》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是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表现出了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D. 先秦时代,“诗言志,歌永言”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内心志意,充分展现情感,抒发作者自己内心所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围绕中国古人写诗的目的和作用,用大量的事例,从正面做了论证。
B. 文章第四段引用《论语》中的语句,旨在阐明古人写诗,唱歌有“兴观群怨”的作用。
C.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能体现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
D. 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从先秦到清,分别论述了四个时期写诗的特点,并在最后提出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的希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人“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
B. 古人基于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唤起更多人的共情。这说明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接近成熟。
C. 司马迁认为,屈原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离骚》是屈原对自己内心痛苦的记录和表达。
D. 曹丕认为,只有一个人的诗文,才能使他名传后世。这一观点在曹家三父子身上都比较恰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仅……而且……”错误,原文为“来中国留学的学者也常用汉语写诗,中国古人走出国门,也愿意用诗抒发情感,记录所见所闻”,可见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C.“表现出了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错误,原文为“曾经被统治者处以酷刑的司马迁则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可见屈原的《离骚》表现出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而不是表现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D.“先秦时代……抒发作者自己内心所想”错误,原文为“中国古人写诗,唱歌,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所想”,可知是“中国古人写诗,唱歌,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所想”,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细菌”“病毒”概念在中国社会广为传播,不仅带来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观念的新变革,有效促进了国人现代卫生防疫知识和观念的生成,还引发了伦理道德、哲学等众多领域的新课题和新思考,其中暴露出的时人对科学、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些认知局限,值得深入探讨。
近代国人对细菌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的认识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