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220字。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24届)语文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酒令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西周晚期的宫宴,针对宴席上众臣子醉而失礼的情况,西周时期设置了“酒监”,并制定了宴席上饮酒的各种规则,称之为“觞政”。后来这种政治上的饮酒方式流行到民间,变得不再严肃古板,成为佐饮助兴、愉悦嘉宾的一种形式,又被命名为酒令。
《红楼梦》中有多处关于酒令的描写,这些酒令进入小说后,蕴含着丰厚的文学意蕴,构成了小说叙事情节的一部分。酒令描写也在小说人物、情节、场景中发挥着不同的叙事作用。
一 酒令的行令规则:弱化宴会人物的等级关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宴会行酒令规则中,《红楼梦》所描写的令官角色,弱化了主子与丫鬟之间的等级差异,营造了一种丫鬟与主子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超越主子的假象,这种艺术真实增加了宴会人物的描摹空间,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丰满。《红楼梦》第四十回三宣牙牌令中,众人推举鸳鸯为令官,鸳鸯在扮演令官角色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才能和爽利果断的性格。鸳鸯察言观色,果断决策,命令众人行了个贾府最高长辈——贾母熟悉的牙牌令,因为鸳鸯深知这场宴会的本质,是为讨贾母高兴,避免贾母在行令中尴尬与难堪。
同时,鸳鸯在扮演令官角色时,给读者展现了丫鬟主子平等的假象。鸳鸯由原先站着侍候众人的丫鬟,一跃成为坐着发号施令的领军人物,此时连贾母、王夫人、凤姐都要听从鸳鸯的调配。
但是,组织能力如此之强的鸳鸯却属于是“家生婢女”,在酒令令官的角色之外,自己的命运走向依旧取决于贾府的主子们。鸳鸯在令官角色的光环下,甚至能调度贾府的主子,给读者造成丫鬟与主子平等地位的艺术真实,读者在品味《红楼梦》时,丝毫没有违和之感。
二 行令时的三种饮酒状态描写使宴会情节错落有致
《红楼梦》中人物行令时的饮酒状态有“节制饮酒”“微酣”“滥饮”三种,在多达十几处的饮酒描写中,作者总能将宴会饮酒情节写得各有章法,同中有异,错落有致。
首先,人物行猜枚划拳令时“滥饮”状态下的表现,对小说表现贾府衰败的情节走向有预示作用。第七十五回,贾珍与尤氏、佩凤诸妻妾猜枚划拳,直至三更的滥饮状态,与祠堂里发出的长叹之声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不肖子孙饫甘餍肥,有负天恩祖德,贾府这个大家世族的荣耀正在加速逝去。此回“滥饮”之后,接下来的情节多是悲情——晴雯之死,迎春误嫁,薛蟠悔娶河东狮等。
其次,宴会上众人行令时“节制饮酒”与“滥饮”的饮酒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使宴会饮酒情节的节奏舒徐有致、张弛有度。
最后,酒令助酒兴,饮酒“微酣”状态的描写,引动才思,为小说宴会情节增添了一幅醉卧吟咏的图景。
不同的饮酒状态参差错落,使得宴会情节各有章法、同中有异。
三 酒令语言雅俗兼备的描写增添了宴会的欢快氛围
酒令语言可俗可雅的包容性,使得《红楼梦》宴会场景的描写呈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比如在第四十回的牙牌令上,史湘云引用唐诗“双悬日月照乾坤”“闲花落地听无声”,并不使读者觉得晦涩难懂,刘姥姥用庄稼人的口吻说“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也并不使读者感觉粗陋、违和。再比如第六十三回的占花名令,探春抽到花签为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读到此处,锦绣雅致,两处语句均出自唐诗。但接下来花签上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由雅返俗,大家举酒戏谑,为脸红的探春道喜。整体上雅俗共赏,娓娓道来,自然贴切。呈现这种艺术效果的原因之一,可归结为《红楼梦》酒令规则的制定,与小说所塑造的场景相吻合。
(摘编自郝林芳《<红楼梦>酒令描写在宴会叙事中的作用》)
材料二:
“酒令”是一种酒桌上的游戏。它的出现与周代酒礼的产生有关。“酒食者所以合欢”,酒令是一种互动的游戏,给喝酒者创造了一种欢乐的气氛。酒令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了,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投壶,就是放一个壶在那儿,然后把箭投进去,输者喝酒。还有一种是射覆,拿一个盆之类的器具,上面盖着让大家猜里面的东西。
魏晋南北朝时,酒令有几个特点:第一,特别好聚饮,酒桌上作诗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第二,对联、连语、格律等这些文字游戏,也是在酒桌上形成的。有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他们当时就是用“曲水流觞”的方法来联诗。
当时还有一种酒令,是采用“竹制筹令”。把竹签当筹,签上面写有酒令的要求,比如作诗、作对,抽到签的人要按照签上的要求去做。白居易的“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说的就是这种酒令。
酒令的发展可谓五花八门。如谜语,最初就是在酒桌上出现的,包括灯谜、字谜,还有“说大话”。据载,汉武帝时,有一次比谁最能说大话,谁就不喝酒。第一个说大话的是丞相公孙弘,他说我只要一喊,所有的人都能听见,所以别人叫我天下嗷丈夫。接着东方朔说:“我生下来只能坐着,因为我一站起来天就会被顶破。”最后汉武帝判定,天下嗷丈夫输,因为他只会大声喊,罚喝酒。
到了宋代,酒筹变成了纸,当时叫“叶子”,纸上画有故事,并写清楚要罚几杯。再发展到后来,就有了“叶子戏”。可以说,“叶子戏”就是纸牌的起源,而筹码后来就变成了骨牌,这种骨牌在清末逐渐发展成了麻将,成了另外一种游戏。
(摘编自陈荣安《古人酒令花样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令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也可以在文学叙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深入小说的各个方面。
B. 对宴饮时酒令活动的展现,可以丰富对人物性格的描写,给小说中人物更大的发展平台与空间,比如“鸳鸯”。
C. 雅俗交错是体现文学包容性的重要方式,“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一句就体现了雅致的风流。
D. 酒令不光局限在酒桌这个小小的范围之内,也可以结合各种道具。从纸、笔到箭、盆,可谓五花八门。
2. 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监”应该是宫廷宴席之上,专门维持宴会秩序,尤其是喝酒秩序,防止出现不雅情况的官员。
B. “令官”出现在文章里,是指行酒令过程当中,负责把握规则、安排次序和决定某些其他游戏特质的人。
C. “曲水流觞”,是王羲之一行人在兰亭集会之时,行酒令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充分结合了地理特色与人员特质。
D. “滥饮”在文章中指一种放肆无度的饮酒状态,和酒令文化格格不入,有酒令的场合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3.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宫廷宴请之时,饮酒方式严肃古板,还专门设置了各种规矩与限制,甚至有具体人员负责。
B. 刘姥姥因为待人和善,极有可能作为贾府宴会之上行酒令过程当中的“令官”参与更多的关键情节。
C. 王熙凤是厉害人物,完全有能力在“节制饮酒”“微酣”“滥饮”三种宴饮状态之间切换自如。
D. 大文人往往不会过分拘泥于雅俗之争,共赏之情才更体现文化的包容性,王羲之就可能和友人在共饮时玩“说大话”。
4. 两个材料都写酒令,但写作重点并不相同,请分析具体区别。
5. 材料二提到了很多古代酒令,其中投壶这种酒令没有出现在《红楼梦》中,结合材料一,分析一下曹雪芹没有在相关情节中设计这种酒令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一句就体现了雅致的风流”错误,原文为“但接下来花签上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由雅返俗”,可知此句体现的是“俗”。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会
德拉萨这座城市被英勇的骑士团收复了,必然,在德拉萨伯爵的府邸举行了盛大的庆功舞会。全城的贵族富商以及立功的骑士们齐聚于此。此时,正好是第七首圆舞曲演奏完毕的休息时间。
“您是不是爱上我了?骑士先生……”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士向同桌身边的男子发问。
“……您为什么这么想?”年轻的骑士显然有点意外。
“您连着请我跳了七支舞啊!”
“啊……这个……从第一支舞开始,您就紧紧攥着我的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