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670字。

  2022年沈阳市大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本试题卷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本试题卷上作答,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包括三道大题,23道小题,共10页。如缺页、印刷不清,考生须声明。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跋涉(shè)     桥敦(dūn)     潜水(qiǎn)      抽丝剥茧(bō)
  B.凛冽(lǐn)      喧腾(téng)     船舷(xián)      屏息敛声(bǐng)
  C.缘委(yuán)    赃物(zāng)     魁梧(wú)       筋疲力尽(jīnɡ)
  D.滞笨(zhì)     一刹(shà)      疙瘩(gā)        怒不可遏(è)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_________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_________。读书_________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_________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A.推动     写照     滋养    融入
  B.促成     写照     滋润    溶入
  C.促成     标志     滋养    溶入
  D.推动     标志     滋润    融入
  3.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分散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艾草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不仅弥漫在屋子里,甚至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浓厚的情感。
  A.“一束”是数量词,“驱邪避讳”是并列短语,“闭上双眼”是补充短语。
  B.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儿时”与“家乡”互换位置。
  C.“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浓厚的情感。”这个句子中“一直”作状语,
  D.“那清香不仅弥漫在屋子里,甚至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4.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契诃夫是俄国作家,莫泊桑、雨果是法国作家。
  B.《父亲的病》中那几张荒唐的药方,使我们认识到旧社会的庸医装神弄鬼、草菅人命的罪恶。
  C.《水浒传》中吴用帮晁盖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高俅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
  D.《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流落到荒岛后,用“借方”和“贷方”来分析自己的幸运和不幸。
  5.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5分)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5)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古代词曲,完成6题。(3分)
  【甲】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古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②。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③,行人皆怵④惕。
  世无洗耳⑤翁,谁知尧与跖⑥!
  【注释】①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②甲宅:头等的宅第。③蜿:同“霓”,云霞。 ④怵:恐惧。⑤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⑥跖:指盗跖,是战国典籍记载中的“大盗”,后世成为盗贼的代称。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辗”字借天寒地冻的天气状况和牛车的重量,表现卖炭老翁生活的艰辛。
  B.【乙】诗“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了路上车的数量多、行驶的迅疾和尘土大。
  C.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夸张,描写了宦官的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D.两首诗都是针对当时的现实而作,都表现了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