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640字。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2年北京市密云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 小题 (8 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公问其故/ 温故知新 又何间焉/ 黑白相间
B.可以一战/ 俭以养德 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C.彼竭我盈/ 热泪盈眶 视其辙乱/ 重蹈覆辙
D.衣食所安/ 安之若素 肉食者鄙/ 鄙夷不屑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写乡人的劝阻,能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所以追赶他们”。
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13.“取信于民” 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请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鲁庄公、召公、汉文帝三人身上的具体表现。(4 分)
【链接材料一】
召公奭①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②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节选自《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
【链接材料二】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③!”慎夫人④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⑤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⑥廪庾⑦尽满,而府库余财。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①召公奭(shì):姓姬名奭,周武王之臣 因封于召(在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 周代燕国的始祖。②侯、伯:古代五等爵位中第二等称侯、第三等称伯、此泛指贵族。③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 ④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⑤亡:通“无” 。⑥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⑦廪庾:粮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C 12.B
13.示例:鲁庄公认为要公平对待百姓的事,大大小小的案件能处理的合情合理。召公到乡村城镇去巡察,在棠梨树下判断官司,处理政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受到人们的爱戴。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共4分。三个要点,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2022年北京市十一学校中考语文能力诊断试卷
8.(8分)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