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00字。
列式辞格漫谈
在几年来的报纸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它就是:不少作者在文章的标题或正文中,使用一种独特新奇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作者的观点。例如:
(1)新品+优质+速度=市场
(1993年9月29日《南方日报》第五版)
这篇文章介绍江西省宜黄县新丰乡农民朱新华成功繁育“红、黄、绿、紫、黑”五彩特优色米,被誉为“种子大王”的事迹。他虽然身居山沟,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年年“抢”到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然后繁育推广,以追风赶月的速度,抢先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制高点,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的标题列出一道加法算式,概括、准确、鲜明地反映了朱新华成功占领市场的三个主要因素:品种新颖(人旧我新)、质量优良(人差我优)、速度快捷(人慢我快)。
(2)“八五”期间扩建的韶冶二系统,“演算”出一道治污不等式——
1+1<1
(1996年8月22日《南方日报》,杨伟民等)
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1+1<1’这道在初等数学上一看就不能成立的不等式,经过韶关冶炼厂十几年艰苦细致的‘演算’,终于在该厂控制污染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原来,1992年,韶冶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厂区北面新建第二生产系统,扩建规模为年产铅锌8.5万吨。这意味着污染物也将成倍增加。国家环保局在项目环保方面的审批时提出:增产不增污,即污染物排放量不能搞1+1=2,更不能大于2。为了实现这个环保目标,韶冶大胆采用了循环用水方案,从而大大降低了废水排放量,最终达到1+1<1的要求。文章正题的这种表达方式,适应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能引人思考。
类似于例(1)、例(2)这样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式,可以称之为“列式”修辞格。因为:
第一,它具有特定的结构
成伟钧主编的《修辞通鉴》认为:“特定结构指结构上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形成一定格式,凭借这种格式,可以生成无数新的言语片断。”
在运用列式辞格时,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巧妙而又恰当地选用各种不同的数字、数学符号和词语,调配、组合成加法式、减法式、乘法式、除法式及混合式。可供使用的数学符号虽然不多,但数字和词语则是无限多的,因此,三者的不同组合就必然能够生成无数多的言语片断。例如:
(3)“透明”+“封闭”=公正
(1993年8月31日《文汇报》,江婉贞)
1993年,上海首批股票认购证顺利发行。整个发行过程达到“秩序不乱,群众不闹,人员不伤,交通不堵”的要求。作者认为,股票认购证发行圆满成功的原因,在于体现了一个公式,即“透明”+“封闭”=公正。作者解释说,“透明”是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可以知道认购股数,中签份数,各上市公司的报告,发行认购证的政策与纪律,购买股票的机会与风险;“封闭”是指不让任何人凭借股票认购证发行机构的内部消息来发横财。由于做到“透明”与 “封闭”并重,让所有市场参与者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所以实现了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正”目标。
(4)莫非“3-1>3”
(1995年第10期《广东第二课堂》,刘宜春)
这篇文章讲一个小学生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养猪专业户李婶从深圳买回200千克饲料。因为李婶家有三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