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2010字。

  2021-2022年高二语文考试试题
  6月6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起源于古希腊的摹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摹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摹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摹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摹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摹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文艺摹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摹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摹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摹仿对象。
  摹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摹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摹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摹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节选自《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论》)
  材料二: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藉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摹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工夫大半都偏在摹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摹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摹仿入手,正如小儿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工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工夫和做到这步工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摹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摹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摹仿,也有人唾骂摹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摹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摹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摹仿,但是只有摹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摹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摹仿说的基本观点。
  B. 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摹仿。
  C.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 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摹仿,也有人唾骂摹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摹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B. 只要能从摹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
  C.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D. 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在揭示现实方面写诗比写历史更胜一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
  B. 没有人能通过摹仿别人而成名。
  C.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D. 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论“摹仿”的异同。(4分)
  5. 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革命
  鲁迅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