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190字。
2022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画家徐冬冬和新闻人徐立京,两个经历不同、专注领域各异的深耕者,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诗意生命美学追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化为厚积薄发的智慧表达。140余幅色彩浓烈、肌理独特的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近80篇解读七十二候的细腻深沉的美文,以及与王蒙、丁一汇、薛其坤、陈来等文化、气象学、量子物理学、哲学不同领域大家的睿智对话,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符号性的时代文化力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中华文明史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宏阔深邃的史前史,可能会看得更为清晰。四大原生农耕文明起源地中,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干、热、水、平、肥”齐全而率先起步并相互交流促进。一段辉煌灿烂之后,古印度河文明首先消失,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也先后没落,环地中海大文明圈进入主导,以商业、海洋、农耕、游牧混合形态演化、演进。其人和先于地利,地利先于天时。而中国独处东方独特大地理单元,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广大而尽精微的长期农耕实践中,渐次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基座与内核。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起于生存繁衍层面的“农事功用”,并逐步孕育衍生出家国凝聚层面的“文化认同”和个体感悟层面的“生命美学”。农事功用映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认同映照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美学映照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可见的未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农事功用价值将持续削减,文化认同价值则会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而被反复提起并不断强化。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就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美学价值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正是生命美学价值拥抱一个大时代到来的显现。
身处这个大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两个发展悖论的挑战: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先说“恒温走廊之困”。进入21世纪,人的生活圈逐步进入由住宅、汽车、火车、飞机、宾馆、商圈组成的“恒温走廊”。肉体对四季变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弱化。只有智能传媒推送的头条文章时不时提醒,节气又变了。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当代社会联系个体与宇宙自然最紧密的文化纽带。正如徐立京所言:“站在21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即便只是看到人行道上普通的绿化树,我都开始读懂这一枝一叶在每一候每一季里的变化,以及它们和浩瀚宇宙的联系。”
再说“生物算法之危”。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第一次提出每个生命体本质上就是算法这样令人沮丧但绝非耸人听闻的观点。如何避免沦为整体文明进步下的数据肉身,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好的生命美学的载体和切入点。徐冬冬在“创作谈”里写道:“从每时、每日、每候的阴阳两气交合变化,感悟宇宙世界之变,悟道万物生命之心,带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灵魂的独白,达于对生命本质的表达。”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追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脚步,去体会天地之变、四季之变、生命之变,每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两位作者的深切体悟,也是大时代的优美韵律。
(摘编自王岸柳《生命美学 诗意观止》)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普及了节气、物候等相关知识。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比较熟悉,而七十二候或许了解不多。它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是根据黄河流域地理、气候的自然现象编写而成。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以大观小,从季候、农事、风俗等大变化来认识具体的事物与现象,那么七十二候则是以小见大,在大千世界中精选那些最生动、最鲜明的自然对象,总结出节气演变的规律。无论是何种角度,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这正是贯穿本书的线索。
作者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把自己放进大自然中,问天,问地,问春夏秋冬,更问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读到了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节气科普内容。作者以“万物含新意”开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
(摘编自潘凯雄《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地中海大文明圈的冲击,使得古印度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先后消失或没落。
B. 在一定程度上,身处大时代的人们可以用二十四节气来应对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C. 七十二候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和节气一样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
D.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来让人身临其境,这与本书图文互补、互相映衬,不无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冬冬和徐立京专注的领域不同,徐冬冬以画家身份介入到关于节气文化的思考和实践中,并以大量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为旨归。
B. 王蒙、丁一汇等人的对话都从生态美学角度,拓宽了读者认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视野与空间,是人文与科学的一次有机融合。
C.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D. 两则书评各具特色,评论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都注重援引原文作者的相关论述来佐证自己观点,从而使评论兼具理性和感性。
3. 下列谚语不符合材料中“七十二候”内涵的一项是( )
A. 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
B. 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
C. 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
D. 苏文生,喝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4. 某出版社请你为一本新书写评论,为呈现最佳效果,根据以上两则书评给你的启示,写出你的评论角度及需突出的要点。
5. 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最后归零到“立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创意的理解。
【答案】1. A 2. C 3. D
4. 作者情况(功力);成书过程(不易);内容概要(丰富);构思新意(亮点);作品价值(地位)。
5. 二十四届与二十四节气巧妙勾联,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倒计时形式充满哲思,体现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和浪漫;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