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650字。
2021-2022学年度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作答试卷前,请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写在答题卡上,将考试证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很不同于西洋哲学或印度哲学,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色,然后方不至于以西洋或印度的观点来误会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主张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即是,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己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验之以实践。要之,学说乃以生活行动为依归。
中国哲人探求真理,目的乃在于生活之迁善,而务要表现之于生活中,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深研学问之鹄的,在于自得于道,到自得于道的境界,便能有最大的精神自由。不仅儒家有如此见解,即“散于万物而不厌”的惠施,其理论也以“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为归结。要之,理论是生活的解说,生活是理论的表现。在日常行动上表现真理,要做到著衣吃饭都是“至理之流行”。
中国哲人在方法上更极注重道德的修养,以涵养为致知之道。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所谓真人即是无好恶爱憎之情感,忘生死善恶之区别的人。必有真人的修养,才能有真知。荀子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必有“虚一而静”的修养,然后能知道。宋儒张载说:“穷神知化,乃养盛所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崇德乃致知之途径,中国哲人,都以为欲求真知,须有一种特殊的修养。穷究宇宙人生的真际,要先在德行实践上作工夫。
以此,中国哲学中有许多名词与理论,都有其实践的意义;离开实践,便无意义,想了解其意义,必须在实践上作工夫,在生活上用心体察。
要之,中国哲学乃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为归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终,研究的目的在行,研究的方法亦在行。过去中国之所谓学,本不专指知识的研究,而实亦兼指身心的修养。所谓学,是兼赅知行的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哲学之特色》)
材料二:
“知”是意识的活动。“行”是生理的活动。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这两种活动同时产生或同时发动,在时间上,知行不能分先后,两者同时发动,同时静止。用“同时发动”来解释“合一”,乃系西方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他说:“身体之主动与被动的次序,与心之主动与被动是同时发动的。”
在合一体中,应当辨别主从,主从关系的区别当以逻辑上的知与行的本质来定。很显然,知为主,行为从。
知是行的本质,行是知的表现。行若不以知作主宰,为本质,不能表示知的意义,则行为失其所以为人的行为的本质,而成为纯物理的运动。因为纯物理的运动就是不表现任何思想方面、知识方面的意义的。故行为之所以超出纯机械的物理运动,而取得有意识的行为的资格,就因为它能够与知合一,服从知的指导,表示知的意义。知是不可见的,知籍行为而表现其自身。吾人一方面可以自内反省,而知自己之知或自己之思,一方面可以籍观察他人表现在外之行为,而知他人之知或知他人之思。知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行是传达或表现此意义或目的之工具或媒介。
“知”永远决定行为,故为主。“行”永远为知所决定,故为从。人之行不行,人之能行不能行,为知所决定。盖人决不能做他所绝对不知之事。人之行为所取的方向,所采的方法,亦为知所决定。行为效率的高低,行为之坚定笃实否,为知识之颖敏深澈精到否所决定。被动之行为,为被动之知所决定。错误的行为,为错误的知所决定。道德行为、艺术创造、学术研究的行为为道德、艺术、学术的知所决定。这就是说,知为行之内在的推动原因,知较行有逻辑的在先性。
“知”永远是目的,是被追求的主要目标,“行”永远是工具,是附从的、追求的过程,任何人的活动都是一个求知的活动。科学家种种实验观察、旅行调查的行为,是求知“是什么”的历程。哲学家种种推论、分析、批评、怀疑的活动,乃是求知“为什么”的努力。道德家的知识是关于“应做什么”的知识;道德家的行为是为“应做什么”的理想,或价值之知所指导所鼓舞而产生的行为。其他如军事家、政治家、工程师等,表面上好像以作战胜利、改革政治、开发自然等实际行为为主要目标,而以知识为附从的手段。其实深一层观察,任何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工程师,他们最后的目的仍是求知,他们整个的生活仍是求知的生活,不过他们所求的知识,主要的乃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罢了。没有“怎么做”的知识,他们一件事也做不出来。他们事业上伟大的建树,乃是他们学问上伟大知识的表现。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他的行为永远是他的知识的功能。
(摘编自贺嶙《知行合一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不同于西洋哲学,主张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以生活行动为依归,知行合一。
B.中国哲人没有好恶爱憎的情感,忘记了生死善恶的区别,是因为他们注重在德行实践上作功夫,在生活上用心体察。
C.斯宾诺莎对“知行合一”的认识不同于张岱年,他认为知行合一就是“知”“行”两种活动同时产生或同时发动。
D.贺麟认为知是行的内在推动原因,知较行有逻辑的在先性。“知”决定行为,故为主;“行”为知所决定,故为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人从行出发探求知,最后又归于行,将知在行上加以验证,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终,认为“知行合一”重在“行”。
B.物理的运动不表现任何思想、知识方面的意义。行为之所以有意识是因为它能够与知合一,服从知的指导,表示知的意义。
C.“知”永远决定行为,“行”永远为知所决定,人的行为取向都是由“知”决定的,所以道德决定艺术创造、学术研究的行为。
D.军事家、工程师以作战胜利、开发自然等实际行为为主要目标,由此看出“知”只是被动迫求的,“行”永远是他们知识的功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张岱年“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以美其身。
C.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D.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的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抉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
阿眉现在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女,在南京一所教会中学念书。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阿通说:“我愿去前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