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00字。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读诗,就是读人生岁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读出了少年人的意气奋发;“山随平野尽,①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读出了青年人的激昂奋进;“② 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读出了青年人的情真意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③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出了中年人的乐观旷达;“④______,若出其中;⑤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读出了老年人的雄心壮志。读诗,也是读人生际遇。“巴山楚水凄凉地,⑥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出了人生的坎坷;“四面歌残终破楚,⑦_______”(秋瑾《满江红》)读出人生的困境;“⑧_______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读出了人生的彷徨;“⑨_______,⑩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出了人生的担当。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近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逐渐步入网络云端,以 甲 作品背后动态的工艺制作过程。在刺绣、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直播中,创作者关掉滤镜、美颜,专拍手部特写,一针一线、一刀一划在镜头中被清xī ① 放大,拉近了观众与传统工艺美术之间的距离。 丙 。精湛技艺背后,精益求精、 乙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迸 ② 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如今,借由新的传播媒介,使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促进了中华美学精神在新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_______(A.晰 B.淅) ②_______(A.bìng B.bèng)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人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A.体现 B.展现) 乙__________(A.一丝不苟 B.小心翼翼)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其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②一些优质直播和视频赢得超百万点赞
③更在于传递出工艺的深层内涵
④不仅在于完整还原了复杂工艺细节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④①
二、阅读(70分)
(一)(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首句运用想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B. 这首词由实到虚,描绘了作者忧郁苦闷,孤单而寂寞,只好在梦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意境。
C.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典故,表明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形象壮伟,境界恢宏。
D. 全词打破了情境交错的惯常格局,以人与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4. 本词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在写到“梦境”,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①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