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330字。
文言文阅读 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已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河东凶"中的"河东"与文中的"河东"意不同。
B.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
D.两京,两个京城的合称。有多种说法,文中指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兼任御史营使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时,李纲不惜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
(2)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
5.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雅,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
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