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43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学科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①每一部经典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和阐释,都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化现象,但并非所有的跨文化戏剧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研究哪些现象和事件,要视特定的研究指向性而定:其一,指向那些有跨文化交集、与异国文化发生了“事实联系”的戏剧,比如在新疆出土、反映梵剧东渐的多语戏剧文学《弥勒会见记剧本》;其二,指向戏剧经典,中外戏剧经典本身携带着本土戏剧传统的丰富蕴藏和文化符码,当它们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时,这些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在另一个符号系统和表演体系被激发、被折射,产生另一种魅力和特殊的传播效应;其三,指向具有影响力的“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丰富立体的跨文化阐释、更体现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
②进行跨文化戏剧的研究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双向思维这一概念。双向思维是指将研究按由外向中、由中向外两个互为补充、交叉互渗的路向展开,把中外戏剧及其文化既视为一个整体,又区分为两个路向。这两个路向看起来相反,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侧面,一枚硬币的两面。两个路向共同驱动,才能形成完整视域下的中外比较戏剧的历史认知。
③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接受研究,也是双向思维的关键一环。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的效果较多取决于接受者,接受者不会被动接受,他们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跨文化戏剧的受众,既有研究者、编导演员等专业人群,也有普通观众。跨文化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是指他们对异域戏剧的接受过程呈现出不同文化与戏剧传统的交叉、碰撞和交融的特点。中外受众的接受重点和趋向都不一样。20世纪30年代,欧美观众惊讶于梅兰芳访美访苏带来的精湛的东方艺术,与此同时,中国的接受者正致力于引入易卜生等西方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启蒙民众。双向性研究需要深入阐释中外受众的差异性需求和结果。
(节选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蕴的艺术作品。电影《黄土地》、小说《活动变形人》、话剧《野人》等,都是哲理内涵大于情感容量的作品。但有的作家并不欣赏,他们仍然认为艺术必须具有情感特征,他们仍然把以情感人作为艺术的最高法则。于是戏剧创造中又形成了一个双向两极思维:一极是单向追求高强度、哲理化倾向,一极是单向追求以情感人的传统编剧法的思维方式。
②这两种单向思维方式的产生都是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我们正处于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新时期,随着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尼采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等三次浪潮的冲击,青年人更喜欢探索心灵的艺术品,能够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敏锐的理性穿透力的艺术品,理所当然的成为青年亟需的养料。而固守外部世界进行艺术创造的单向思维的作家,他们对“煽情”艺术的迷恋因循了传统的艺术创造方法,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③我认为,这两种单向的思维方式都具有片面性。如果真要产生高层次划时代的艺术作品,单向的需求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这必然要求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的愈合。要达到这一阶段,或许还需要若干年。我认为《WM(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已初见端倪,它展现了特定时期知青不同个性的心态差异,又同时准确地勾勒了外部世界的状况。由不同的单向思维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由不同的单向思维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由纯粹诉诸情感与纯粹诉诸理智走向在情感包裹下的理性的强化,由单纯追求形式与单纯追求内容走向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⑤任何类型的单向思维一旦形成因果直线型模式,则必然排斥逆向思维、交叉思维、灵感思维,在艺术的思维王国内,任何单向思维一旦成为极端模型,都是有碍于艺术创造的。诉诸理智而完全忽视表层故事结构的感染力,排斥情感,这样的作品是不能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但通俗化并非庸俗化,通俗化地描写人情世态的作品又不能完全不承载作家的哲理品格和自我追求。
⑥伟大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是历史内容和优美的故事情节的完美结合,他将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两者在高层次上有机融合,莎翁的《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无不是诉诸外部世界的单向思维和诉诸心灵形式的单向思维的双向统一的艺术佳制。我们的戏.剧探索也应该沿着这一个方向前进,打破惯性思维模式,更新自我的思维结构,创造出灿烂的艺术精品。
(节选自程宏宇《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中外戏剧经典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时,其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会被激发折射,从而产生另一种魅力。
B.双向思维把中外戏剧及其文化既视为一个整体,又区分为两个看似相反、实则互为补充交叉互渗的路向。
C.划时代艺术作品的诞生要求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的愈合,《WM(我们)》可谓划时代作品。
D.莎翁的《奥赛罗》将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巧妙融合,是双向统一的艺术佳作,明了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取决于接受者,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要阐释中外受众的差异性。
B.在欧美惊讶于梅兰芳的东方艺术时,中国致力于引入西方现实主义启蒙民众,接受重点和趋向各不相同。
C.当代青年人更喜欢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理性穿透力的艺术品,因此,戏剧实践中出现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蕴的艺术作品。
D.固守外部世界进行艺术创造、单向追求以情感人的作家,迷恋“煽情”艺术,因循传统的艺术创造方法,这应该予以摒弃。
3.结合材料,下列最符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跨文化现象或事件”的一项是( )(3分)
A.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初版后,最初在英国被禁演,后在德国被迫改写结局,而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则受到热烈的追随。
B.《雷雨》自发表以来,在中国被改编成沪剧、黄梅戏、京剧、评弹、现代舞、音乐剧、歌剧和电视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C.汤显祖戏剧影响巨大,明末阮大钺、孟称舜有意学习其技法,《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对《红楼梦》亦有影响。
D.首演于杭州菠萝科学奖颁奖现场的《三堂会审伽里略》,是王继涛根据传统剧目《三堂会审玉堂春》创作的新编“科学京剧”。
4.社会科学论文的论证要严密,请以材料一第三段为例分析这一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