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87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宁波市2021学年第二学期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是欧洲传统深处各主要视角的成功“综合”。它既是理解性视角的发展,也是超越性视角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有一种认知因素,这指的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或理解;具体来说,这牵涉到马克思关于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和革命的诸多理论。并且,马克思主义里面还有一种理想因素,即暗含着价值设定和终极目标;在具体情况中,这可以被定义成自由、幸福、美好社会、共产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学问或者说“洞见”是从这个世界出发的,你还是可以说他的这些“空想”超越了现存世界。正是后者,即人类理性的王国,考虑到了人类历史的运动、斗争和革命。……不过,我会赶紧附上至关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若仅仅包含这些超越性假设,那它仍将是毫无意义的——或至少就作为一种知识建构来说是极其薄弱的。
(摘编自[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作者将马克思和达尔文相提并论,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B.作者先讲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而后讲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意在强调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革命实践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整个演讲逐步推进,震撼人心。
C.作者认为,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进而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
D.作者多次以让步的口吻提到马克思单凭某一成果也足以自豪,意在突显和强调马克思一生多方面的巨大贡献。
2.对材料中加点词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等用了讳饰的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又考虑到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情绪,富有感染力。
B.“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C.“繁芜丛杂”和“掩盖”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生动揭示唯物史观诞生之前那些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对事物真相的遮蔽和扭曲。
D.“砖块” “基石”“水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在说明“超越性观念”对“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具有粘合作用,这样写使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划线句中,“敌人”是指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而“私敌”是指针对马克思个人存在利益冲突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则说明马克思一生在无产阶级事业上不存私念,光明磊落。
B.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固然不可缺少超越性假设,但是理解和科学的视角相对更为重要。
C.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超越性观点的要义,主要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分析与批判,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等等的观念。
D.两则材料语言风格不同,主要是因为两者写作场景不同。材料一是悼词,带有直接而强烈的感情色彩;材料二是学术性写作,情感态度相对不明显。
4.“理解性视角”和“超越性视角”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画的悲哀
(日)国木田独步
我童年时热爱画画。不论是淘气、吵架也好,成绩也好,我都是全校第一,但唯独在画画这一点上,这个全校第一的名誉却被一个姓志村的少年夺去了。他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