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45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应该有所敬畏
  王学泰
  ①就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同义语。电影或戏剧中,当创作者写到他心爱的英雄人物时往往要加进一句“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再配合一些假大空话,以鼓舞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从而使剧中的人物“高大”起来。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
  ②四十年前的“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是实实在在的。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直接感受到由此造成的后果,如生态失衡、荒漠化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无所畏惧”论调的末流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③与凸现于外的“无所畏惧”相对的是存于内心的“敬畏”。这个词在近几十年来几乎成为绝响。有的人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结了缘,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在这些人看来人们(实际上,这“人们”往往就是主张者自己,从不把他以外的人算进去的)只要活着就是天地间的“老大”,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畏惧。
  ④“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们一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一是发之于内心的反省;一是有特定的对象,一是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孔孟等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和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⑤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也就是守法公民。懂得有所守、有所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所谓“知耻(行有所止)近乎勇”,就是这个意思。
  ⑥而“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甚至邻近残忍,这就不是什么“勇”了。《红楼梦》中的王凤姐也曾向“地狱阴司报应”挑战,表现出“无所畏惧”,颇有点“彻底唯物主义”气概。可是当她失去支撑、面临着强大外部力量,很快就会显示出其懦弱的、无所守的本性来。因此“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勇敢分子”与懦弱分子往往是一个人的两面。
  ⑦柏杨在他的自传中也写过一个故事。1948年淮海战役后,沈阳解放。当时解放军的政策是许可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关中,而且还发通行证。柏杨也打算回北京,便到火车站买票。火车站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平常喧声鼎沸的车站,现在居然鸦雀无声;“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军官兵,现在却那么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有的像S形转来转去。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都成第一流国民”,成为懂得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人。对此,柏杨评论说“这是恐怖下的产物,中国人没有管束自己的能力”。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那是因为对手的弱小,没有能力阻碍他们为非作歹,他们可以一马平川地冲过去,简直是英姿勃发;一旦眼前出现了强大外力,马上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此时他们为什么不在火车站大吵大闹,施展自己的蛮横了呢?因为他们打败了,可以进关自谋生路,如果自己节外生枝,闹出些事来,走不成了,会有什么下场?所以他们害怕。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能想起很多事,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极其可鄙的一面。
  ⑧柏杨说的中国人不能“管束自己”,正是由于缺少内心自省,这是童年的特征?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敬畏心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开端。
  ⑨人有了敬畏心就会减少虚骄之气、浮躁之气,杜绝狂妄之气,昏暴之气,不仅能少犯错误,大约是人们事业的取得成功初步保障。
  (有删节)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谬误”是指____________。
  2.下列与文中“敬畏”的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B.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C.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
  D.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种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人应当坚持正义》)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影视剧塑造“无所畏惧”形象导致社会充斥虚骄之气。
  B.生态失衡、荒漠化等后果警示人们要放弃“无所畏惧”。
  C.只要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然会心存敬畏并有所不为。
  D.“内省”是个人乃至民族逐步地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
  4.第⑦段转述柏杨自传中的故事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本文对《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的评析是否合理,请结合本文以及《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
  ①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是用寓意、比喻、象形、谐音等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体裁。它是一种利用谜面的语言描绘引导猜谜者的联想,从而推测出所指之事、物或文字的语言游戏形式,是汉语语言智慧的结晶。谜语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具有口头表达和匿名流传的特征。
  ②关于民间谜语的起源,学者们历来说法不一。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提及:“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谜语便已现雏形。当时的谜语多反映民众生产生活实践,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其谜底是做弹弓,暗指制作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到了唐代,猜谜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