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50字。

  第二单元 8.1 茶馆(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2.品味戏剧语言。
  3.赏析戏剧的结构和矛盾冲突。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人物的语言,读懂言外之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老舍,了解话剧的相关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剧情,分析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和理解本话剧体现的历史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剧情,分析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
  难点:
  感受和理解本话剧体现的历史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它很破旧,屋顶稀牙漏缝,墙体斑驳黯淡;它很原始,夏天木板凳烫屁股,冬天穿堂风凉脖子;但它,却是这座城市里最活色生香的民间场所。它留住了时间,退却俗世的虚浮和烦躁;它拥抱了单纯,拒绝脸面的伪装和物质的艳羡;一旦邂逅这个老茶馆,你就会被那浓浓的市井人情所感染。请走进“茶馆”,细细品味吧。
  二、写作背景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老舍写《茶馆》,本来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颁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