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00字。 文艺美学研究论文
现代性与建构乡土美学的可能
刘 晗
探讨乡土美学,对“乡土”这一关键词作何理解,将框定着我们讨论的问题域。我认为,“乡土”这个关键词,是一个并列性的复合词,至少可以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是“乡”,主要是指故乡。与之相对应的一种美学情感状态是怀乡抑或乡愁。怀乡抑或乡愁情感的产生是以离乡为前提的,只有当人离开故乡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怀乡的情感,此后才有还乡的愿望和憧憬。其二是“土”,主要是指土地抑或大地。与此相对应的一种美学情感状态则是回归大地。就故乡而言可能因人而异,因审美主体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故乡是指向具体的对象世界,属于经验现象层面的东西。相较而言,土地抑或大地则不同,土地抑或大地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美学意象和美学想象而出现,它是模糊的,并不指向具体的哪一片土地抑或大地。人类恋土或回归大地的冲动和情结,可以说属于形而上的超验层面。这可以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寻找证据,无论是中国神话、希腊神话、还是圣经故事都是如此,人最先从泥土中来,对泥土有一种天生的亲和与依恋,人从泥土中来还要回归到泥土中去,最终以泥土作为安息之所,这几乎成了中西文明共同的集体无意识。
怀乡抑或乡愁情感的产生是以离乡为前提的。但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强调安土重迁,主张人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过小国寡民的生活,除非是山洪爆发之类的天灾与战争发生这样的人祸,人才迫不得已离开自己的故乡。正是在这种文化观念下,人们过着“半耕半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古代中国人的生存作息、生老病死之地就是生育养育自身的故乡。从文化本身的规定和内在逻辑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极大地抑制了离乡行为与怀乡抑或乡愁情感的产生。较之现代,在古典中国,人的怀乡体验与还乡冲动从量上来说,是比较少的,从质上来说,是比较微弱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怀乡性与乡愁性主题的文艺作品在量的多寡和质的强弱上得到对比和印证。也就是说,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那些怀乡性的作品还没有近现代以来的一百余年的作品丰富和深刻。如此现象的出现,可能跟近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大规模离乡有关。是何种原因导致近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大规模离乡呢?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大规模的离开故乡,跟中国社会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不无深刻关系。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量的以商业和服务为中心的城市的出现。城市化是现代社会转型的现象表征。按照《布莱克威尔社会学辞典》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以非农业性为特征的社区人口集中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中国的乡村人,尤其是生活在乡村世界的知识分子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栖身之地。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生活在城市;1900年,上升到14%;到1975年,上升到41%,预计到2025年将有60%的生活在城市(引自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序,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的大规模的现代意义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一百余年时间内完成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文化观念上来反思,可能与现代性的引进有深刻关联。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人与土地相依为命,与此对应的文化便是那种以家族、祖业为中心,重安稳、不流动、守候故园的文化观念。随着历史的朝前迈进,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中国跟西方列强的频繁交战与文化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以家族和祖业为中心的、封闭的、静止的文化观念遭遇了源于西方的现代性而解体。现代性中的重要一脉——价值理性中的反对集体理性的个体本位主义,个体通过自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