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520字。

  九江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令人目不暇接,了解这些词的意思、用法,几乎成了网上冲浪的必修课。“逆行者”指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者;“逆袭”展现扭转局势、转败为胜的韧性;在表现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视频里,网友们“超燃”“太燃了”的点评不断刷屏……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为语言的发展带来新语料,也嵌入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社会变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条件;语言的不断更迭,也直观、生动地体现着社会脉动。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根植于网络土壤的表达方式成为流行语。比如,根据电影《流浪地球》中反复出现的行车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网友效仿出“祝福千万条,健康第一条”等各种表达,应用于不同的语境当中,增加了语言交流的亲和度和接受度。
  透过网络热词,可以一窥当下热点和社会心态。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创作平台,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发明”、改造的不少网络热词生动鲜活,反映着他们的关切和心声,展现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硬核”呈现对真正实力的尊重与推崇,“点赞评”表达对优质作品的肯定与赞扬。这些流行词在年轻人中引发共情,形成共鸣,既彰显独特个性,又在口口相传中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
  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网络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被更广泛地接受和使用。经由这类网络热词,可以感受时代发展的进程。作为交流媒介,网络热词虽然来源于虚拟世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情民意。从“飒”到“最美”的流行,从“后浪”到“白衣执甲”的新义,新潮、昂扬的流行语成为大众口头禅,润物无声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这些词语如同一帧帧为社会定格的照片,其背景是更有温度、更具获得感的生活。
  快速更新的网络热词,也为语言演变带来新特点。适应互联网时代交互性、即时性特点,网络热词往往简洁精炼,善于在浓厚的情感包裹下,以浅显直白的方式传达语义。“晒”“上头”等词语动作性强,画面感足;古文、方言的化用妙趣横生……多种多样的网络热词通过新句式、新表达、新修辞,为汉语增添活力。“蛮拼的”“萌萌哒”这样网感十足的词语,让表达多了几分灵动与时尚;当我们在屏幕上打出“焚膏继晷”“珊珊可爱”这样的古典词语,汉语的典雅与韵味也扑面而来。
  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使用也有讲究。有的网络热词使用不符合交流场景,常会引起尴尬和不适,起不到应有效果;有的网络流行语存在低俗化、粗鄙化倾向,更欠缺典雅,需要予以规范。网络热词体现着互联网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流于琐碎、粗鄙的网络热词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唯有表达积极态度、观照现实发展,方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曹雪盟《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热词背后是充满生机的生活》)
  材料二
  放眼全世界,捍卫母语的纯洁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曾有报道说,你跟法国人说英语,他明明能用英语交流,可却会对你摇头,他害怕英语会凌驾于法语之上,进而影响法语的纯洁。就我国而言,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捍卫汉语的纯洁,应该成为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自觉。
  宏观层面,国家应加强针对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细化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让规范使用语言和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法可依。
  承担大众传播任务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切不可为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蔓延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更是捍卫语言纯洁性的重要力量。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用语,各级各类学校应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试标准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开展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在青少年心中筑起一道阻挡低俗网络语言的“防火墙”。
  作为网民的我们,应树立网络共同体意识,形成保卫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自觉,使用网络语言时,主动设立自娱自乐的禁忌规范,自觉抵制暴戾低俗的网络语言。
  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捍卫语言的纯洁性、抵制庸俗暴戾网络语言,并非一刀切地反对使用网络用语和外来词语。在汉语发展史上,“干部”来自日语,“拷贝”“沙发”来自英语的音译,而来自于网络的“给力”“正能量”“山寨”等新词更是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语库,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网络语言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我们期待更多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用语涌现,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低俗网络用语早日淡出,让文明之花加速生长。
  (摘编自汤文靖《捍卫语言纯洁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语言演变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直观体现,后者是前者的重要条件。
  B.网络热词生动鲜活,既彰显独特个性,又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因而能在年轻人中引发共情,形成共鸣。
  C.网络热词往往简洁精炼,情感浓厚且传递语义方式浅显直白,这是由互联网时代交互性、即时性特点决定的。
  D.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有意识地捍卫母语的纯洁,我国也应当自觉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捍卫汉语的纯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今时代,如果不了解各种网络热词的意思、用法,就无法顺利地进行网上冲浪。
  B.网络热词为语言发展带来新语料,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词语会被收录进词典。
  C.流于琐碎、粗鄙的网络热词注定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也不能体现出互联网文化。
  D.我们应树立网络共同体意识,自觉保卫中国语言文字,抵制庸俗暴戾的网络语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显示屏、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
  B.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流动的大河,网络语言使这条大河流得更欢快。
  C.“如果不经常上网,你都不知道学生们在说啥。”从教20多年的王老师感慨道。
  D.有位小学生在检讨书中这样写道:“她当时的口气真是7456,所以偶才说她是恐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某高中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使用了“yyds”“绝绝子”“逆袭”“给力”等网络词语。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曹雪芹
  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大老爷已瞧过了,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贾政听了,沉思一会,说道:“这匾对倒是一件难事。论礼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观其景,亦难悬拟。若直待贵妃游幸时再行请题,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众清客在旁笑答道:“老世翁所见极是。如今我们有个主意:各处匾对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如今且按其景致,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了来,暂且做出灯匾对联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