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940字。

  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实与西方之“physis”“nasci”和“nature”在内涵上存在着错位:前者具有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是指向实体事物。中国传统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与物为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顾名思义,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核心语汇不同,分别是“生态”“环境”与“景观”;主要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同时,自然美相应开显的维度也不同:生态美,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自由的关系,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则强调自然物象形式的艺术性,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生态宇宙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汲取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文化,以深化生态世界观;坚持生态审美原则,从生态维度重新理解美与丑,进而从自然出发、以追求自然本真之美;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译介而来的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形成交汇融合,并促使自然美再次成为美学研究热点。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自然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物质性存在,而是处于整体有机关联且动态流变之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存在;作为审美者的人,也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是诉诸本真生命样态,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自然美的内涵,则因建基于自然科学理论,使得生态美、环境美与景观美都内在蕴含着自然科学之真。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对于“自然”概念的理解完全相反,前者为非实体,而后者则是实体事物。
  B.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自然美”就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C.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分别凸显自然样态之真、生存环境之善和自然物象之美。
  D.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更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便实现了“人的自然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使用了“比德”“移情”“畅神”等术语来突出中国文化中的“自然”的特点。
  B.文章基于对中国文化中“自然”的理解,提出生态型美学中自然美的发展演进。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D.文章结尾一段从自然美的呈现、自然美的构成、自然美的内涵三方面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中,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所秉持的自然生命观。
  B.生态环境危机问题使东方环境美学与西方生态型美学融合,使自然美成为美学研究热点。
  C.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可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
  D.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构成及其内涵都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玻璃。不过,你是否知道,你看到的那些玻璃也能像纸一样被任意裁剪吗?这种不可思议的科学现象究竟是什么原理?
  其实,这种现象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发现了,它不仅真的存在,我们甚至不需要借助“高大上”仪器的帮助就能完成,你只要拥有一样东西就可以让神奇的一幕发生,这样东西就是水。
  在水中,人们拿起剪刀,之后就能让玻璃像纸一样被裁剪,人们发现玻璃既没有崩坏掉,也没有稀碎的玻璃碴,它甚至还能剪出形状,这是为何?
  其实,这其中的原理还真有点复杂。首先,我们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