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330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书评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但为什么曹雪芹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
(摘编自胡菊人《小说红楼》)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惟人”为中心思想的书,《红楼》文化有“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
雪芹之书,原本定名为《石头记》。这块石头,经女娲炼后,通了灵性。灵石又幻化为玉,投胎入世,衔玉而生——故名之曰“宝玉”。宝玉才是一部《石头记》的真主角。“玉”在吾华夏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石头记》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饮“千红一窟”茶,喝“万艳同杯”酒,聆《红楼梦曲》十二支——故《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红楼梦曲》引子的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与雪芹。“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鲁迅语也),他是为“普天下女子”(金圣叹语式也)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材料三: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僧录》作为书名,是把《红楼梦》看成一部主要写宝黛爱情的书,从这一角度理解《红楼梦》过于肤浅。
B.材料一指出,《红楼梦》中“红”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体现了“色”,代表虚、空;“楼”是现实中的“相”,代表现实世界;“梦”表示事物之易变。
C.材料一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说明了曹雪芹最终选定《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的原因。
D.宝玉是真道德的践行者,他身上体现出坚持、热爱、有信仰的“仁心”和天真、浪漫、充满想象的“诗心”的结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石头记》和《红楼梦》名字的优点,并分析了《红楼梦》中“红”代表着女性和红尘的原因。
B.材料二认为,宝玉是《红楼梦》的真主角,“玉”在华夏文化中代表最美好的一切,因此,《红楼梦》中“玉”文化最为重要。
C.材料三认为关于《红楼梦》主题的说法众多,但从宝玉这一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D.三则材料都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晰;都借用《红楼梦》原文,并引用他人有关《红楼梦》的说法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材料二、三都提到《红楼梦》“大旨谈情”,但“情”的内涵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偏闹了笑话。为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