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030字。

  包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1.(3 分)A(B 项“只有„„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实现”说法绝对化; C“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只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D 项“突出强调了想象的作用”有误。这句话是体现“语言”与“生活形式”的紧密联系。)
  2.(3 分)D(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3分)A(“往往”表述有误,原文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属于特例而非普遍情况)
  4.(3分)D(根据材料二内容,应是突破“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难关”)
  5.(3 分)C(A 对比材料一,缺少“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这一能够使高粱等农作物杂种优势得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必要条件B 材料二原文是“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D 根据材料三可知,“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
  6.(6 分)①对权威理论要敢于质疑,不能盲从。②要持续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思考。③善于总结经验,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提炼。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7.(3 分)B(“主要借助动作描写”表述错,主要借助的是对话。)
  8.(6 分)①冰冷的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 ②墙壁也是一家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的象征 ③墙壁同时也指家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隔阂。
  9.(6 分)①嫂嫂不愿意照顾阿吉,因为阿吉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她与阿吉之间缺少血缘亲情②哥哥埋怨、指责阿吉,因为他从自身立场和想法出发,认为阿吉受人照顾,不该再麻烦人③弟弟尽自己的努力照顾阿吉,因为他顾念兄弟之情,觉得阿吉可怜。(6 分,每点 2 分,态度 1 分,原因 1 分)
  10.(3 分)C
  11.(3 分)D
  12 .(3 分)B (因为蔺相如让人把和氏璧送回去的真实原因不是“骑虎难下”,而是 A 中提到的“担心秦王不给十五座城池”)
  13.(1)(5 分)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赵国了。(“见„„于” “间”各 1 分,句意 3 分)
  (2)(5 分) 况且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和氏璧,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理直可说。(“予”“曲直”各 1 分,句意 3 分)
  14.(3 分)B(由虚入实)
  15.(6 分)①《与诸子登岘首》:诗人与诸人登临岘山,说明胜迹犹存,光阴流逝的真理;借羊祜典故,追悼先贤名垂千古;对照自己,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哀。(3 分)②《登高》:诗人垂暮之年只身登台,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国运不济的悲哀,也在自我劝勉中蕴含着对生命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 分)
  16.(6 分)(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7.①黯然失色 ②无人问津 ③博大精深
  18.(4 分)①“移情别恋” “耳鬓厮磨”“横插一杠”等词语将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拟人为恋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描述形象生动,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变化的痛心与无奈。②“履行职责”“不负众望”等词语将徽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拟人为人的忠于职守,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赞美自豪。(每一处 2 分:分析 1 分,效果 1 分)
  19.(6 分)①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②如果身体再次感染;③将疫苗注射到人体中。
  20.(4 分)含义不同。文中的“硬核”指最具有致病性的关键部分,网络流行语的“硬核”多用来形容实力强、质量高、难度大。
  21.(3 分)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
  22.(60 分)请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包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①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②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③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通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工;劝人以言,关于越数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组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籍。
  ④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都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⑤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组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⑥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波,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选自《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因为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B.只有通过语言途径,人们对外界认知所涉及的概念判断、思考推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实现。
  C.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这个比较欠实力,就是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环境。
  D.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强调了“想象”在语言中的巨大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一一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分别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民族凝聚力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5段引用小说《最后一课》,论证了语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D.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理论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孤身入敌营,数语退秦师的成功案例,说明了语言在交际中具有着无可代的作用,“三寸舌胜过百万兵”语言的力量往往大过武力的征伐。
  B.《苏武传》中李陵不了解苏武就去劝说其投降匈奴,可谓本文所言“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最后只能生出“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的悔恨。
  C.齐王接受了邹忌巧妙的讽谏从而使齐国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胜利。《邹忌讽齐王纳谏》所记述的齐国故事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良言的价值无可比拟。
  D.《寡人之于国也》中,语言大师孟子以战设喻,请君入瓮,揭露了梁惠王“不施仁政”的本质,体现出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之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菜花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材料二:
  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成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