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700字。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
  1.诗歌先言“不当春”,后边又说“应尽兴”,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戎昱①
  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
  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②。
  [注]①戎昱,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仕途不畅,长期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②定远侯:东汉名将班超,因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呼应标题,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
  B.颔联通过把“野菊”“酒”“芦花”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清冷的环境和诗人的心怀。
  C.颈联写诗人在高楼上看到风和烟雾一直蔓延到楚郡,想到自己的兄弟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
  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情景交融,音韵和谐有致,语言质朴无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3.同是登高望远之作,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和杜甫的《登高》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途经岳阳时写下此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漫漫”写出岳阳城下洞庭湖水的无边无际,诗人独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
  B.颔联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起国都长安。
  C.尾联写壮美的洞庭湖景象不能画成图张挂在华堂里,让贵人们赏玩,令人遗憾。
  D.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诗人在登楼望远中,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6.这首诗的颈联写“猿”“雁”,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②噭:同“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且孤征”一句以“孤征”承“日暮”,让人倍觉凄凉。
  B.本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一样,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
  C.尾句“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使全诗结构完整。
  D.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又响起了声音。
  8.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入汴水【注】
  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曰,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注】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行程。通过时间“昨晚”到“今朝”,写出了诗人一路奔波、日夜兼程的场景。
  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远了,自己无法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
  C.尾联用“长淮”来表示诗人度过的二十年仕途不顺的日子,用“宁复畏潮波”来表明自己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