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30字。
5 《论语》十二章
课后巩固与提升
一、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季氏①将伐颛臾。冉有、季路②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③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④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⑤。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①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②冉有、季路: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名由,字子路。此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③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④兕(sì):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⑤费:季孙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D
解析:“昔者”修饰“先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社稷”作“臣”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古时同姓贵族的分支。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个家族往往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分支子孙除保留姓外,还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谓之“氏”。
B.“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老师、学者的称呼,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
D.“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人臣至此便会肃然起敬。后借指内部。
答案:B
解析:“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通过叙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企图吞并颛臾的野心,驳斥有力。“何以伐为”等反诘句的运用使感情色彩强烈。
B.本文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文章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做出了精辟阐述,说理层层深入,令人叹服。
C.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却是毫不退让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来表现其人格的可贵。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观点,深入浅出,增添了说理的形象性。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等。
答案:C
解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错,文中并无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描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