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
7兼 爱
课后巩固与提升
一、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歹丂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墨子•尚同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答案:A
解析:“今若天飘风苦雨”,意思是“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此……者也”是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C.“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可以世代相传。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答案:C
解析:“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是爵位。《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天下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只要选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