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40字。
北京市延庆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学校开展“阅读经典诗文,探寻智慧人生”主题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同学们的发言稿,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第一位同学的发言稿,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生存智慧。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就是指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的人类。人类把自己看作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受着自然的滋养,摸索着宇宙的规律,探寻着生命的智慧。
在这种观念浸润下,文人墨客放眼青山绿水、泉石清音。他们亲近自然,在文章和诗歌中将自然之景与精神志趣完美契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 ① 的眼里翠竹萋萋、明月皎皎,他将灵魂妥帖地安放于自然,将心灵升华到空明纯美的禅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归于淡泊,归于闲暇,刘禹锡借助《 ② 》构建了一个恬静的“君子居之,陋室何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归宿。
(1)有同学对加点字的读音、画线词语的字形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精髓”的“髓”应读为“suǐ” B.“妥帖”的“帖”应读为“tiè”
C.“颠沛流离”应写为“颠沛留离” D.“闲暇”的“暇”应写为“瑕”
(2)在文中① 、② 处分别填入作家和作品名称。
(3)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修改。
2.下面是第二位同学的发言稿,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人们喜欢借助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文人墨客把梅兰竹菊、花草树木视为品格的写照,把自然万物各自的生命情态□品格意志与人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菊花,还有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在诗文中,作者将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都赋予了灵动、高洁的精神内涵。人们把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自然万物身上,同时,这些灵动的自然生命也成为人们修养品格、参悟人生的良师益友。
(1)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2)下面是四位同学听了发言之后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既养护着我们,又用万物的姿态,传授我们成长的智慧。
B.雄奇壮美的高山大河,幽静秀美的山村小院,超拔挺立的青松翠竹,静谧恬淡的月夜清风……这天地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借来抒情言志的。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就是托物言志。龚自珍将自己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化作绝美的“落红”,让我们看到了他以身作则的赤子之情。
D.刚才的发言,让我想到了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困境中的转机会姗姗来迟,但只要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放弃,转机总会出现。
(3)一位喜欢书法的同学,向大家推荐了两幅书写毛泽东主席《卜算子??咏梅》的作品,请你结合诗词内容和书体特点,说说你更喜欢哪幅作品。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写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1961年。当时中国正因自然灾害处于困难时期,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直面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言志,鼓舞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要有高昂澎湃的斗争精神和激情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一位同学拟写了一副对联做结束语,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不墨 ① ,着 ② 天然色
天地无弦 ③ ,调 ④ 人间情
A.①万古琴 ②春夏秋冬 ③千秋画 ④喜怒哀乐
B.①千秋画 ②喜怒哀乐 ③万古琴 ④春夏秋冬
C.①万古琴 ②喜怒哀乐 ③千秋画 ④春夏秋冬
D.①千秋画 ②春夏秋冬 ③万古琴 ④喜怒哀乐
二、句子默写
4.默写。
(1)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4)《约客》中通过动作细节表现作者等人时无聊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张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