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40字。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竹笛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清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下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渴望——①________ ——失望——②_______——平静
2.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1)愁闷忧伤听竹笛;(2)____________________;(3)回家途中吹竹笛;(4)____________________;(5)班会课上演吹笛。
3.第(3)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支竹笛却“沉默”了。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姚二烧饼
①早上起来,突然想吃烧饼了,姚二烧饼。
②姚二烧饼出名,小城里,好多人都知道。那是伴着一代人成长的。有孩子长大了,去外地工作,回忆家乡的味道,少不了要说说姚二烧饼。“想吃啊。”他们说。半夜里爬上微博发图,画饼充“馋”。
③是条很古旧的居民巷子。小城里,原来有好多这样的老巷道,都铲除掉重建了,唯独这条巷道,还保留着。两边的房,高不过两层,大多数是平房。一家挨一家,密密匝匝。这家炒菜那家香,那家说话这家应,真个是和睦又亲厚。我从那里走过,常恍惚着,以为掉进了旧时光。
④姚二烧饼店就在这条老巷子里。很小的门面,墙体灰不溜秋的。屋上的瓦,也是灰不溜秋的。门口搭一遮雨棚,烧饼炉子就摆在那雨棚下。等烧饼的间隙,人站在店门口往里看,里面幽深幽深的,跟口老井似的。有一对眼珠子,突然蓝莹莹地看过来,是只大白猫。都十多岁了,老了。它蜷缩在一张凳子上,如老僧打坐般的,看门口的人,眼神儿透亮透亮的。一张案板,从门口一直延伸到里面。姚二夫妇和面做饼,都在这上面。上面有时还搁着大把大把的葱,肥肥的,绿绿的。
⑤人贪恋那口旧旧的味道。纯手工的,手工擀皮子,手工剁馅儿,手工贴炉,任炉火慢慢烤着,烤得两面焦黄。烧饼刚出炉时,一股子麦子和芝麻的浓香,不由分说钻进你的五脏肺腑,热烈得有点火辣辣的。为了那口香,他们的烧饼店门口,便常站着不少在等烧饼出炉的人,等多久都愿意。
⑥等的人有时跟姚二夫妇搭话:“姚二,你家生意真好啊。”姚二的女人听了这话,冲说话的人笑一笑,手里的活,没有慢下一点点。姚二则抬一抬眼皮,回道:“还凑合吧,承蒙大家关照。”手里的活,也不见慢下一点点。
⑦夫妇二人,都四五十岁了。长相颇相似,胖胖的,敦厚着的。是日子过得很四平八稳的模样。姚二是从十六岁起,就在这儿摆上了烧饼炉子,之后,一直没挪过地。他结婚后,女人加入进来。夫妇二人起早带晚,做的烧饼,还是不够卖。
⑧有人建议他们,找两个帮手,把店铺再扩一扩。姚二慢言慢语回,不用了,就这样蛮好。
⑨的确,就这样蛮好。好多人都习惯了“就这样”。走过路过,看到他们夫妇,一个在案板上擀皮子,一个在包馅儿,也听不见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