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00字。
八年级语文练习卷
请考生注意: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8页,共18题。全卷满分120分(含全卷书写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作文不能另加附纸。
卷首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家和万事兴”彰显家庭内部的和谐兴旺,“以和为贵”倡导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而不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为探究“和”文化的内涵与作用,801班开展了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一、溯“和”之源(15分)
同学们就“和”字本义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
甲骨文(商) 金文(周) 小篆(秦) 隶书(汉)
和和: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现在的“和”是由“龢”与“咊”演变而来,甲骨文和金文中,它的左边是“龠(yuè)”,一种多管乐器,右边是“禾”,表读音,由此可见,“龢”最开始的意思是 (1) 。战国后,“龢”的使用频率骤降,文献中渐以“和”代替。
美美:是的,小篆中的“和”从口,禾声,指用口相应和,隶变后,写作“咊”,俗作“和”,现统一写作“和”,其含义更丰富了,有协调、融洽、和顺等意。“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家庭追求和睦,国家追求和谐,世界追求和平。“和”fù (2) 予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也yùn (3) 育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1.根据对话,推测“ ”的本义。(1分)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和”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梳理,请你一起完成表格。
和 诗文 解读
自然之和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 古人顺时劳作,和谐共生。立春起耕,清明种瓜点豆,立夏 A 。
(1) , (2)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人心与自然相应,静谧祥和。
家国之和 (3)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老少相和,其乐融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 , (5) , (6) 。(《大道之行也》) 人人各安其位,家国和谐安宁。
思想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B古人通过设定各种礼仪规范来达到人我关系的和谐,国家社会的和谐,家族内部的和谐。
(7) , (8)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诗人托物抒怀:和而不流。
夫和生实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C
3.根据提示,完成诗文填空。(8分)
4.请在A处写出一个立夏时节的农事活动。(1分)
5.B处语序不合理,请你将它改正。(1分)
6.美美对“夫和生实物,同则不继”中的“和”与“同”的含义产生了疑惑,她找到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C处填写你对句子的解读。(2分)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关于“和同之辩”,晏婴这样打比方:所谓“和”就好像做一锅肉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厨工努力让不同的食材、作料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这就是“和生实物”。而“同”,则是“以水济水”,用水来煮水,哪能做出美味的汤来呢?这叫“同则不继”。
二、探“和”之义(38分)
当代作家刘绍棠,素有“京郊风俗画家”之称。同学们就其《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协助完成相应任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②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