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50字。
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他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作为第一课的《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体现的是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单元导读明确指出:“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样一个总体性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成为了我确定的首要教学目标,其次便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教学方法则以教师的讲授、启发为主,进而引导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的钥匙。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包括人物和环境两方面:
1.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切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高尚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2.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这篇课文,要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
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