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15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 二 语 文
  考生注意 :
  1.本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                                                         2.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 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o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题。
  唐朝选官制度是"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 。考官直接面对考生 ,同时 ,仅靠考场短暂比试而 决定考生前程的方式确实也存在不合理性 。为了弥补科举考试过程中此种不足 ,唐玄宗天宝元 年(公元 742年)礼部侍郎韦陟知贡举 ,针对性地采取了"纳卷,的措施 。所谓"纳卷,,就是指唐 朝考生应省试之前 ,选择自己的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部门 ,由主试官们先行过目。
  "纳卷,制度依然有两个不可避免的弊病 。  第一,唐朝进士科"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每人  选优秀作品十多首 ,总共就有一 万多首作品 。让主试官在有限的时间里 ,认真读完这么多作品 , 并加以甄别 ,是一件艰难的工作 。第二 ,如韦陟这样"尤鉴于文,的主试官毕竟不多 。考生因此
  自寻出路 ,"行卷,应运而生 。所谓行卷 ,就是考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选在考前送呈当时社会上 各界名流 ,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 ,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
  与纳卷、行卷等相关 ,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公荐,"通榜,等做法 。  即:在进士科考试之前 ,向 主考官公开推荐考生 ,考前就决定录取名次。
  在如此科举选官制度背景下 ,唐人不会写诗、没有优秀作品选 ,便是自绝前程 。唐朝学子既 需年年投考 ,就要不断纳卷和行卷 ,不断更新自己的优秀作品选。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 ,唐代士人必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苦读 。此阶段同时大量创作诗歌 , 打磨优秀作品选 。第二 ,漫游 。携带优秀作品选 ,到各大都市或名山大川游历 ,寻找行卷的对  象 。第三 ,拜谒 。这是漫游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行卷了 。第四 ,科举考试 。前三阶段如果功夫做  足 ,科举考试通过也就顺理成章 。  总之 ,由于唐代考前的"纳卷,"行卷,成为登科的关键因素 ,因  此在当时优秀的诗歌成了"纳卷,"行卷,的必备利器。
  与唐朝相比 ,宋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  宋代科举改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 响有两个方面:其一,建立起弥封、卷录、编排、锁院等制度 ,确保以考试卷面成绩为录取依据 ,最 大程度上保证了考场公平公正原则之落实;其二 ,考试内容由重诗赋转向重策论。
  宋代科场考试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努力摒除考场外对录取工作的种种影响 ,较大地改变
  了考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宋代士人由此转向两耳不闻窗外事之闭门苦读 ,反复揣摩试题类 型 ,模拟写作。
  唐宋诗风的巨大差异是由科举制度的变革带来的。首先是在创作源泉方面 ,唐朝士人多有  游宦经历 ,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而宋人闭门读书 ,缺少生活与情感的阅历和创作的  激情。与此同时 ,宋代漫游衰歇 ,相关的创作随之消失。其次是创作动力和创作心境上的不同。 唐朝以诗取士 ,行卷需要携带自 己的优秀作品选集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为唐人持续进行诗歌创  作提供了推动力 ,也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唐诗苦吟的形成。 宋代科举考试中诗歌的地位有所下  降 ,故宋朝士人寻觅佳篇佳句 ,作诗的热情和投入时间都锐减。
  以风景诗为例 ,唐人每每将求仕漫游途中所见山山水水写入诗篇 ,精心打造 ,既写出千姿百  态的风光景物,又融入求仕过程中喜怒哀乐之复杂情感 ,是唐诗中最绚丽多彩的篇章之一。 而  宋人在苦读和应试阶段无暇浏览风景 ,故宋人欣赏山光水色之风景诗 ,大都作于登第入仕之后 , 身份不同 ,境遇不同,心情也就不一样。与唐人相比 ,宋人的诗歌少了对仕途功名的热望渴求 , 少了求仕艰辛带来的落寞凄苦。 总而言之 ,由于身份与境遇的改变 ,宋人风景诗的情感强烈度  远不如唐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就不如唐人。
  (摘编 自诸葛忆兵《唐宋科举制与文学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纳卷”考生和作品众多 ,为了增加及第几率 ,考生自发选择了比“纳卷”送呈人员更广 的“行卷”,借助社会名流帮忙推荐作品。
  B.在唐代科举制度下 ,学子如应考就必须不断更新优秀作品选 ,通过“纳卷”“行卷”,得以被 主试官提前认识 ,甚至在考试之前就被录取。
  C.与唐朝的科举制度不同 ,宋朝努力消除如“纳卷”和“行卷”一般的考场外行为 ,这使得考生 转向闭门苦读、研究试题类型和模拟写作。
  D.宋代士人闭门读书 ,缺少阅历和创作激情 ,在创作动力、创作心境上也有别于唐人;身份和 境遇的改变 ,影响了宋人风景诗的感染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论述唐代的选官制度 ,接着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特点 ,最后比较了唐宋两代不同的科 举制度对诗风的影响。
  B.文章写唐代科举时 ,重点论述了“纳卷”“行卷”及其对士人的影响;而唐诗的优秀和高产正 得益于此制度背景。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阐述唐宋两代诗风不同的原因 ,以此证明唐诗优于宋诗 , 而宋策论优于唐诗。
  D.文章分析问题辩证客观 ,比如在论述唐代“纳卷”时优劣并举 ,在分析唐宋诗风差异时进行 多层原因探究等。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陟摒弃了科举考试中考官直面考生、短暂比试便定前程的模式 ,采取“纳卷”的措施 ,考 生作品得以被主试官先行了解。
  B.“纳卷”制度有其优势 ,但也有不足 ,一是主试官在限期内甄别海量作品较为艰难 ,二是大 多数主试官本身的鉴赏能力较低。
  C.在唐代士人经历的四个阶段中 ,苦读、漫游、拜谒要比科举考试重要得多 ,前三个阶段是能 否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基础。
  D.在唐诗中 ,表达对仕途功名的渴求以及求仕的艰辛是一大主题 ,即使是风景诗 ,也常常融 人了求仕过程中的复杂情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6题。
  材料一 昌
  "天问一号,是我国成功发射的首个火星探测器 ,由一 台环绕器和一 台着陆巡视器组成 。  它 们一个负责在火星高空环绕 ,一个负责登陆火星地表巡视 。"祝融号,火星车便是着陆巡视器的 主体 ,换言之 ,它就相当于一个"巡视员,。
  "巡视员,是如何登陆到火星的呢? 2020年 7 月 23日 ,"天问一号,乘坐长征五号遥四运载 火箭 ,踏上了火星探索之旅 。今年 2 月 10日 ,它成功被火星捕获 ,顺利进入环火轨道 ,下一步是 选定可以降落的位置 ,择机"泊车,。届时 ,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将会分离 ,后者在火星表面软着 陆后 ,"祝融号,火星车便会从着陆平台上驶下来 ,正式开启它的巡视工作。
  为了探索火星上的奥秘 ,这位"巡视员,做足了功课 ,带足了装备 。地形相机、表面成分探测 仪、气象测量仪等 6种荷载 ,让它可以探测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 ,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 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 ,并将珍贵的数据和照片回传给祖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