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900字。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屋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萧索(xiāo)
  驯鸽(xùn) 譬如(pì)
  答案:B
  解析:B项,“仄”应读“z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这位女歌手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她却泣不成声,不能自已,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答案:C
  解析:C项,“涣然冰释”多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很快消除。对象用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4月1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的年会上,来自海内外的数千名嘉宾,上演了一场极为精彩、让人印象深刻的演讲。
  B.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并未写那满山红遍的“香山红叶”,也没写那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的“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C.网信办将继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
  D.我国将加大司法保护力度,依法保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商业行为,坚决防止违法事件的发生,让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创业、放心投资。
  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把“上演了”改为“听到了”;C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网络空间”;D项,语序不当,应为“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4.对下面这段文字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答案:A
  解析:这两句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准确地描绘了槐树落蕊的特色。首先这两句没有运用比喻,排除D项;B项“感情热烈明快”,C项“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不正确。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新文化运动。       。
  ①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②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
  ③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④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
  ⑤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⑥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⑦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又从内容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
  A.③②④⑤⑦①⑥    B.②⑤④⑦①⑥③
  C.③①⑥⑦⑤④② D.①⑥②④⑦⑤③
  答案:D
  解析:根据逻辑顺序排列,特别注意④⑦⑤三句,这三个句子是对第②句的具体阐述,它们的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说文字媒体的转换,再说内容的变化,最后才是品位的提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