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370字。

  文言文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议经费札子
  (宋)曾巩
  臣闻古者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国用者必于岁杪①,盖量入而为出。国之所不可俭者,祭祀也。然不过用数之仂②,则先王养财之意可知矣。盖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汉唐之始,天下之常绌矣,文帝、太宗能用财有节,故公私有余,所谓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汉唐之盛时,天下之用常裕矣,武帝、明皇不能节以制度,故公私耗竭,所谓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
  宋兴,承五代之敝,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而财用有余。且以景德、皇佑、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皇佑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项。天下岁入,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景德官一万余员;皇佑二万余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景德郊③费六百万,皇佑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于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官之数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入官之门多于景德也。郊之费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用财之端,多于景德也。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然后各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入,如皇佑、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则又以类而推之,天下之费,有约于旧而浮于今者,有约于今而浮于旧者。其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其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如是而力行,以岁入一亿万以上计之,所省者十之一,则岁有余财一万万。驯致不已,至于所省者十之三,则岁有余财三万万。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计每岁之入存十之三耳益约而言之也。
  今臣之所陈,亦约而言之。今其数不能尽同,然要其大旨,必不远也。前世于凋敝之时,犹能易贫而为富,今吾以全盛之势,用财有节。其所省者一,则吾之一也;其所省者二,则吾之二也。前世之所难,吾之所易,可不论而知也。
  (选自《南丰文钞》,有删节)
  注释:①岁杪(miǎo):岁末。②仂(lè):十分之一。③郊:古代祭天地的典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常绌矣             绌:不足
  B.有约于旧而浮于今者             浮:漂浮
  C.驯致不已                    驯致:逐渐达到
  D.然要其大旨             要:核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先王养财之意可知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武帝、明皇不能节以制度       作《师说》以贻之
  C.官之众一倍于景德             设九宾于廷
  D.亦约而言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的做法是用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作依据来制定国家预算,根据收入的多少预算开支,不能俭省的是祭祀费用,但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
  B.作者的观点有可取之处,主张节省开支、堵住财政漏洞,建议在国家用度、官员数量、祭祀费用等方面的开支尽量跟皇佑、治平年间相同。
  C.如果查考典籍而探求原因,那么可以知晓官员数量及进入官府的途径包括祭祀经费和使用的事由等,然后要裁省冗官、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D.本文运用对照法、假设法,议论深刻,尤其是结语“前世之所难,吾之所易,可不论而知也”给人以极大吸引力,使人有跃跃欲试之感。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计每岁之入存十之三耳盖约而言之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
  (2)前世于凋敝之时,犹能易贫而为富,今吾以全盛之势,用财有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方季康
  程嘉燧
  维扬邸中,得与仁兄及诸君子聚首信宿,差解征夫牢骚之怀。
  别后,复一登焦山,曾题小像赞,属瓜洲僮赉上矣。初一日,江行至京,留宋比玉斋中一宿,遂渡江至南滁,少游琅琊醉翁诸山,即短衣蹇驽,兀兀风尘中,半月而达汴。比渡河,陟太行,抵上党,则闰月晦矣。赖庇筋力差可支,吾未至委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