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750字。

  《大学之道》同步学案
  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了解《礼记》《大学》等相关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和“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内涵。
   环节一:知人论世
  一、了解《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礼记》的由来
  《礼》 记 《礼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以辅助理解,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记》的特点及地位
  特点 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