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00字。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的选择,应适应所有考生写作,是高考公平性的重要体现。但考生学业水平的高低差异本来就客观存在,所以,在公平的基础上,还应以材料的思辨性来实现高考的选拨功能,最好留些余地,给有创造性的考生留下创生的空间。
  关键词:高考作文;材料选择;普适;思辨;创生
  就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而言,不管是传统的材料作文还是新型的任务驱动作文,都以“材料”作为考生写作的出发点。因此,对用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好的材料是命题人刻意追求且很难寻觅的,所以,往往都会在原材料上作些加工,以期既能适合所有考生的大众应试写作,又能具备为国选才的选拔功能。
  那么,好的作文命题材料的标准有哪些呢?是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普适性、思辨性、创生性。
  一、普适性
  所谓普适性就是让参加高考的每一位考生都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有景可绘,这指向写作认知的维度。既然参加高考的考生客观存在差异,包括学校性质、学业层次、城乡区域、当地经济、家庭条件等,而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升学考试,那么,材料的普适性就非常重要。它应该在每一位考生可认知的范畴之内。当然,适合并不是说每位考生都能写出一篇好作文,而是保证了命题对于每一位考生的公平性。至于写得如何,这与考生自身的学业水平、认知层次、应试技巧、语文素养等有关。
  既然如此,那么,一些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经历的独特性、资源拥有的差异性等的材料就肯定不是好的作文命题材料, 如 2004 年高考浙江卷的“人文素养与经济发展”。2004 年是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命题者选用了某大学发表在某报纸上的社科课题作为命题材料,很明显,这其中的公平性就受到了质疑。20 年前,各中学关于“人文性”的概念及内涵均是刚刚接触,一些农村、山区落后地方的学校对这个词更是无感,更不要说探讨人文素养的内涵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作文材料一面世,社会哗然。显然,这样的材料会令一些地区明显占了地利之便、资源之便,这在区域和信息资源甚至考生认知范围上,至少是不公平的。当然,近年来,不管是自主命题的省市卷还是统一命题的全国卷,都有了很大改善,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非普适的问题,比如 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