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50字。
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有悠久的医药历史,传统民族医药通常源于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医药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现代医药已得到充分普及和发展的当下,传统民族医药仍在众多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与现代医药互为补充的医药体系。
传统民族医药吸取着一方水土的滋养,凝聚着人们贯穿于传统生活方式中的知识、发明和实践,要注重保护保存、创新发展。以植物药为例,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对药用植物的习性非常熟悉,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植物防病治病。这些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得到尊重,并通过深入研究得到发扬。同时,人类健康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探索,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传统民族医药能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帮助。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海量生物资源及知识,传统民族医药的知识和实践非常丰富。从传统民族医药中开发新药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制药工业发展的初期,许多药物的开发就源自传统民族药物。在传统民族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对天然药物进行有目的、系统地筛选以及进行化学与药理学的研究,对发现新的原型药物及生理性化合物非常重要。将具有生理活性的、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是开发新药的途径之一,现在临床用药中有相当一部分仍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
一般来说,开发新药需要进行“生物探矿式”的广筛,花费大量资源,且成功率极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中草药资源普查和传统民族医药发掘工作,为开发新药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坚持对传统民族医药资源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编目和评估工作,特别是对靠口传手授医药知识的民族,要进行抢救性的医药遗产调查和摸底。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首批缔约国和积极履约者,我国多年来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目前,随着生物栖息地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等,不少传统医药资源面临濒危。从实践来看,保护药源应坚持保护栖息地生态、发展人工种植并重。通过建立传统民族医药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可以为药材的生产提供一条规模化、规范化、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人工种植,应优先从原产地开始,让当地群众参与获益,让原种基因得以完整保存,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摘编自裴盛基《创新发展传统民族医药》)
材料二: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主要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类是以矿物质为主的“五类温泉”浴法,一类是以5种植物药材为基本方的“五味甘露”浴法。
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藏浴成功申遗,让更多人将目光聚焦到少数民族医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医药。这是各民族人民实践与智慧的结晶,亟待挖掘、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5个民族发掘整理了本民族医学资料,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共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7种少数民族医药专业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2017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增加43个少数民族药品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使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工作迎来新局面。
当前,少数民族医药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是人才匮乏。有的少数民族医药以口传心授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目前,受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大大受限,本来已经稀有的人才濒临严重断层危机。以畲族为例,缺少关于畲族医药的文字资料记载,仅存的畲医文献只是以图画或汉语注音形式保存,医疗器具留存极少,增加了传承的难度。同时,少数民族医生面临执业资格与职称晋升难题。有些人是祖传世家,没有医学学历,无法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而且年龄偏大,参加执业医师确有专长考核还有难度。
另外,资源流失让少数民族医药变得“罕见”。好的药方需要地道的药材才能发挥功效,但是,不少生物物种正濒临灭绝。以黎医为例,秘方中有一些独特的药材日益稀少,如果不保护好,药材灭绝了,就算有再好的秘方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抢救濒危少数民族医药,就是与时间赛跑,刻不容缓。
除了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我国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医药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为了避免少数民族医药消失,亟须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中医药法》规定,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医疗机构和医师队伍建设,促进和规范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法》落到实处,才能让少数民族医药惠及更多百姓。
(捕编自王君平《促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民族医药,基本源于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理论体系完备,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
B. 传统民族医药与现代医药互为补充的医药体系,能够对认识、探索人类健康的许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C. 保护药源重在依靠发展人工种植,建立现代化生产基地,坚持原产地优先、原住居民优先,保存原种基因。
D. 传统民族医药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不足、传承人文化水平较低,导致民族医药的传承青黄不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群众对利用植物药防病治病优势明显,这体现传统民族医药的地域性。
B. 现代制药工业初期,许多药物的开发离不开传统民族药物,也离不开系统化的化学与药理学的研究。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传统民族医药资源,中国持积极的态度,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D. 将《中医药法》落到实处,让更多人重视传统民族医药,民族医药就能打开新局面,惠及更多百姓。
3. 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4. 两则材料在谈及“民族医药”的“传承发展”时,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D
3. ①尊重并发扬传统民族医药特有的知识和技能。
②发挥传统民族医药优势,开发新药。
③对现有医药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编目和评估。
④保护药源,确保药材生产可持续发展。
4. 共同点:都强调要重视“医药资源”的保护。
材料一侧重于“药源保护”和“新药开发”,强调利用我国多样性的资源“开发新药”。
材料二侧重于“人才培养”和“政策保障”,促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重在依靠发展人工种植”错,篡改文意。结合“从实践来看,保护药源应坚持保护栖息地生态、发展人工种植并重”分析,文中强调“保护药源应坚持保护栖息地生态、发展人工种植并重”,并不 只强调“人工种植”。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调令
十天之后我终于拿到了调令!
“滚蛋,赵蒙生,你给我赶快滚蛋!”忠厚人梁三喜一下变成靳开来,他面对我劈头盖脸地痛骂。
不用梁三喜直着骂,我当然也晓得,军人效命沙场,当应义无反顾。部队开到云南边防线,大家才知道这所谓边防实际上是有边无防。一切都显得紧迫而仓促。一下拥来这么多部队,安营首先成了大问题。团以上指挥机关挤进了地方机关的办公室。连队则分散在深山沟里,用青竹、茅草、芭蕉叶和防雨布,搭成了各式各样的“营房”。为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