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840字。

  ★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是诗歌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抒情感怀诗中的景物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2)比较重要的两种意象是:一是象喻性意象,即具有暗示性的意象。这类意象形式简洁单一,内蕴恒定,具有象征比喻意味,有一种历史的传承性,表现了某种人格色彩的内涵。如:梅花,象征坚贞、不怕挫折、冰清玉洁的精神品质。另一类是描述性意象,多以一个或以上的诗句为单位,在对外物的描述中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思。因为不是一个单独的词语了,已扩展到了句子层面,所以要把一句或多句读完意象才得以生成。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单一个“桂花”“春山”,看不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意。只有把两句读完,我们才知道:夜晚,在幽静的春山,桂花悠扬地飘落,诗人非常的闲适。于是就表达了一种悠然闲逸的情思。
  再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寂、凄凉的意境。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3)意象的作用:
  ①借景抒情  ②突出背景或环境  ③营造气氛  ④创造意境 ⑤以景衬境(山水田园诗运用最多,以动称静,乐景衬哀情) ⑥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⑦奠定情感基调
  2、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