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9790字。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例如语言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真实性和可问责性。人类一旦想要改变这种决策,需要更多的数据与之博弈,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确保其发展对人类和环境有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与替代性。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工厂的自动化使很多传统制造业工人面临失业,如今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将会使失业范围扩大,留给人类的岗位进一步被局限,由此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另外,人工智能的运转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得不到保障。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等,通过机器算法自动判断并向用户推荐符合需求和喜好的内容,机器对我们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够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反而使人类的行为越来越机械化。
  如何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应该是当前最主要和重要的话题。大数据时代,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也必不可少。有互联网从业者指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新技术和工具,它会结合所有领域,通过大数据,提升各个行业发展。诚然,人工智能应该是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将它与各行各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促进社会的协同发展。以核物理为基础的原子弹对生命的伤害难以估量,然而将其应用到能源与医疗方面,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核物理的发展相似,人工智能不断拓宽人类对能力的认知边界,并具有巨大的两面性,属于超前的研究,很可能会触及伦理道德底线,因此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和理性的约束去开发。
  (摘编自王永峰《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致力于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
  B.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是使用算法解析数据,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
  C.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未来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到认知智能阶段。
  D.大数据时代,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人工智能应该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着眼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论述了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两次运用引证法,论述加强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以遏制人工智能“崛起”的观点。
  C.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引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话题。
  D.文章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两面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带给人类社会便捷与福利,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它会迈上智慧阶段。
  B.人工智能未必能毁灭人类文明,但人类确实无法改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决策。
  C.人工智能的替代性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机器通过影响人的决策而使人类的行为机械化。
  D.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能够促进社会的协同发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把握关键,在回归原文,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1)A.“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错误,原文“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
  B.“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错误,原文“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
  C.“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错误,原文“对应于人工智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生产国,除了自身生产的棉纺终端成品出口外,还有很多是棉纺中间品出口到第三方国家,再由第三方国家进行后道加工成成品出口到欧美等国。比如,越南每年进口棉纱中,中国棉纱的比重占到50%以上;进口坯布中,来自中国的占到60%以上。
  为确保国内棉花供应链稳定,我国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