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30字。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8课。第五单元所选议论性文章,或针砭时弊,诠释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意义,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的、人生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四篇议论文,学生基本上了解了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能够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大致理清论证的思路以及论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语言严密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语言严密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
初一我们学过《穿井得一人》这个寓言故事,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言,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要知道传言不可随便信,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的精神,那么怀疑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
(一)知人论世
顾颉jié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古史辨》是关于古史的讨论集,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史上关于古史传说进行讨论,打破了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将其归结于神话传说。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二)字词积累
1.读对字音,注意字形。
2.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文体回顾
环节三:
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2.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3.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看标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一个好的题目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窗户。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二)读名言
1.课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