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50字。
《与朱元思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多种诵读,感受奇山异水之美。
教学难点:
整合比读,领悟寄情山水之意。
三、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这封书信藏着最美的山水,作者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特征,描写富春江两岸的奇山异水,以及自己“独绝”的感受。文章骄散相间,简练隽永,历历如绘,是一篇情景兼美的六朝山水小品佳作。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模拟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领7班的同学完成《艺文类聚》卷七的古文《与朱元思书》节目的录制。《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资料图书,共100卷。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从《艺文类聚》卷七的古文《与朱元思书》入手去开始录制,同时也领略属于诗人吴均的奇山异水。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皆已亡佚。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
2.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本文是作者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3.积累一种文体
“骈体文”的有关知识。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开头的“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三、诵读训练
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缥(piǎo)碧 急湍(tuān) 轩(xuān)邈(miǎo) 泠泠(líng)
鸢(yuān)飞 戾(lì)天 经纶(lún) 横柯(kē)
2.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3.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协助学生疏通文意
自:从。
至: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