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370字。
河南省高一年级选调考试(一)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1〜4课。.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达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和汉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呼唤人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当今对古代诗词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是有一定联系的。
历代经典诗歌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古代诗歌经典的传承,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治学三境界的总结,就是通过对古代词的解读而进行再创作的,也是诗词获得创造性转化的典型例证。古代诗歌经典经历代传谪,融入血脉,化为基因,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诗可以情飞杨、志高昂、人灵秀。 这要求我们把古老诗词和当下生活结合,达到创造性转化的目的。
学校对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起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古诗词的数量明显增加。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以多种方式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比如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取得较好的反响。高校举办诗词创作教育与校园诗歌征集活动,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全国性、地区性以及高校内活动,犹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比如,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诗歌专场系列活动等。
古代经典诗词借助现代电视、网络传播媒介走向广大受众,丰富的文化视听节目演绎诗词经典,由此我国古典诗词热持续升温,这是当今对传统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做得成功的经典例证。《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一次次燃起社会品读诗词经典的热情。这些都是对传统诗词文化盘活存量以丰富当代文化建设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
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工作。2011年成立的中华诗词研究院,对促进诗词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连续多年来组织诗词专家开展现当代诗词研究,相继出版了 “中华诗词研究丛刊”“中华诗词普及”丛书和《当代诗词名家作品精选》等。中华诗词学会积极组织当代诗词创作与传播活动,全国各地诗词界积极开展新诗创作活动。如湖北成立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编选关于诗词曲赋的系列出版物;浙江推出《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和钱塘江诗路等文化带。这不仅是对古代诗歌文化的发掘利用,更有现当代诗词的新内容为传统诗词“扩大增量”。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吸收古今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袤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
材料二:
优秀的诗,都不是模仿而来的。诗的灵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诗是生活的儿子。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从诗得来的诗不可能感染人们。”诗人固然应当向同类题材的诗作学习,但是,不应因循守旧,甚至蹈袭别人。优秀诗人懂得坚决地摆脱窠臼,务去陈言,探寻新路。没有超凡脱俗的出新,在同一题材上,诗就会撞车。唐人李翱说“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清人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均为不刊之论。
诗的语言是有节奏的。形象性和精练性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在追求的目标,并非诗歌独有。唯有神圣的音乐性把诗和散文区别开来。内外节奏就是其音乐性的基础。翻开中国古代诗歌史,古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从来密切。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楚辞》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用耳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眼从诗形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几千年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特征。诗人身上,总是存在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从中国诗歌史看,中国诗歌的四言、五言、七言,还有近体诗、词、散曲和新诗,一个比一个获得倾吐复杂情感的更大的自由,这样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生活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遥相呼应。可是从表达着眼,诗歌内容的由简到繁正相反,诗家语却始终按照由繁到简的方向发展。
作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新诗同样需要确立诗之为诗的文体规范,反对确立这个规范是没有依据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个规范不是理论家说了算,而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里逐渐形成的。诗歌像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永远是求新求变的。然而在变中总会有一些常态的诗歌元素不变,常的内容之一就是文体规范。重新认领这些常,守常求变,是当下发展新诗的重要话题。无变之常,是僵化;无常之变,是闹剧。新诗在变中有时时回望常的必要。没有文体规范,质量低下的诗就有了生存空间,写诗就成了世间最容易的事了。必须提高写诗的难度,在诗歌文体规范里寻找张力,在诗歌审美法则里寻找自由。
(摘编自吕进《新诗创作的“破”与“立”——诗话八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和唐诗、宋词等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攀登”。
B. 《人间词话》对治学三境界的总结属于创造性转化,即通过对古代词的解读而进行再创作。
C. 我们既要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又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等工作。相较而言,后者更加重要。
D. 中国古诗词和音乐的关系密切,中国读者也习惯用耳和眼从诗质、诗形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对古代诗词的“盘活存量”与对当代诗词的“扩大增量”这两个方面是毫无联系的。
B. 学校对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起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继续增加古诗词数量。
C. 没有超凡脱俗的出新,在同一题材上,诗就会撞车,所以诗人应避免向同类题材的诗作学习。
D. 中国诗歌应守常求变,无变之常与无常之变都是不行的,新诗在变中有时时回望常的必要。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创造性转化”范畴的一项是( )
A. 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当代诗词创作活动,全国各地?开展新诗创作活动。
B. 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以多种方式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C. 创办《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蹲文化节目。
D. 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传播了诗词文化。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两则材料都谈到新诗,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相较而言,后者更加重要”错误,原文有阐述“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工作”,两者是阐述的两个方面,但没有比较二者中谁更加重要。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